-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本外幣政策冲突的原因与协调
一、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的原因
(一)稳定汇率水平与货币供应量目标之间的内在矛盾
众所周知,一国的基础货币来源于两种渠道:国内信贷与外汇占款,因此,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受制于国内信贷与外汇占款的增减变化。国内信贷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松紧来控制,但外汇占款却是央行所难以控制的,它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从1994年汇改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除了个别年份之外,多年来一直呈现“双顺差”。为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大量购入外汇,由此产生基础货币投放,形成外汇占款。央行购入的外汇资产,成为中国外汇储备的主体。从表1可以看出,除去1998年至2000年间(亚洲金融危机),因国际收支顺差的减少而外汇占款增量较大幅度的下降之外,其它年份由外汇占款渠道产生的货币供给呈逐步上升之势并占到较高的比重。2004年以来,外汇占款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之比达到70%以上,2005年-2009年这5年更是超过100%。2004年-2006年这3年外汇占款增量占到新投放基础货币分别达到295.01%、338.98%和202.83%。以上分析表明,在基础货币的来源结构中,外汇占款这一部分的比例急剧上升,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从而使得央行货币投放的内生性加强,央行不能直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
表1 外汇占款存量、增量与基础货币存量、增量之间的关系 单位:亿元
年份 外汇占款① 基础货币② 比率①/②(%) 外汇占款增量③ 基础货币增量④ 比率③/④% 1994 4503.9 15352.2 29.34 - - - 1995 6774.5 18246.4 37.13 2270.6 2894.2 78.45 1996 9578.7 23789.7 40.26 2804.2 5543.3 50.59 1997 13467.2 27096.0 49.70 3888.5 3306.3 117.61 1998 13087.9 26808.8 51.21 261.1 -287.2 -90.91 1999 14061.4 29798.3 49.64 1064.1 3717.5 28.62 2000 14814.5 31957.3 44.72 753.1 2159 34.88 2001 17856.4 39851.7 44.81 3041.9 7894.4 38.53 2002 23223.3 45138.2 51.45 5366.9 5286.5 101.52 2003 34846.9 52841.4 68.58 11623.6 7703.2 150.89 2004 52591.0 58856.1 89.40 17744.1 6014.7 295.01 2005 71191.0 64343.1 110.60 18600.0 5487.0 338.98 2006 98891.0 78000.0 126.81 27700.0 13657.0 202.83 2007 128377.0 98907.0 129.79 29486.0 20907.0 141.03 2008 168431.0 126915.0 132.71 40054.0 28008.0 143.01 2009 193112.0 141299.0 136.67 24681.0 14384.0 171.59 资料来源:根据各期《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其中,基础货币一项由流通中现金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之和计算而得。
尽管央行通过冲销干预可以抵消顺差对货币供应量的部分影响,但这种效果是很有限的。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外汇占款存量和增量占基础货币存量与增量的比重迅速上升,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又一次陷入两难困境:为维持汇率水平的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买入外汇的方式拆出人民币。但由此导致的货币扩张却与国内经济过热,需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相冲突。这种两难选择或者说“米德冲突”,其实质是中国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总量目标制具有的内在不稳定性。维持汇率稳定为目标的汇率政策和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央行在调控内外经济时同时设定了两种“名义锚”——汇率与货币供应量,这导致央行不得不使用货币政策同时完成稳定汇率与稳定国内物价两个目标。根据普尔定理,只能设立一个中间目标;根据丁伯根法则,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N个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完成稳定汇率和稳定物价两个目标,这势必导致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因此,从制度角度分析,导致中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原因是现行汇率制度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内在矛盾。
(二)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失灵
一个正常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为:利率政策首先取决于本国国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