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至[精选]
导 入 我们知道在中国新诗作者中,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诗歌成就很高。冯至的诗如何呢? 事实上,冯至的诗既不热情,也不潇洒,要让冯至的诗获得青年的普遍爱戴,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或未来,几乎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可是,鲁迅却偏偏说说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著称,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27年暑假从北大德文系毕业,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国文,兼北大德文系助教。曾与冯文炳(废名)合编文学刊物《骆驼草》。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 十四行诗歌理论的引进 十四行诗在16世纪中叶从意大利传入英法等国以后,逐渐在多国流行,成为跨越众多国家及语种的诗体。 早在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已在《诗的音节的研究》及《律诗的研究》里推崇它,将其译为“商籁体”。 后期新月派诗人将其转借与创造,徐志摩认为,转借十四行诗,正是“我们钩寻中国语言的柔韧性,乃至探检语体文的浑成、密致及别一种单纯的‘文字的音乐’的可能的较为方便的一条路。后期新月派诗人在十四行诗中找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上的契合点,从而为新诗形式创造提供了新的经验。 《十四行集》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冯至十四行诗鉴赏 (一)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gou4)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秋日的树木”把枯黄的树叶和凋零的花朵交给秋风,“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土里,“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而留下歌曲,留下音乐本身而永恒。那么我们人类,那些注定要“从我们身上脱落”的,也许只有让它们“化作尘埃”,回归于一脉青山,才能永生。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