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高考,把握高考最新脉搏 ——2004年高考最新动态及解决办法.docVIP

触摸高考,把握高考最新脉搏 ——2004年高考最新动态及解决办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触摸高考,把握高考最新脉搏 ——2004年高考最新动态及解决办法 ?山东省垦利一中  丛明娟  陈常锋   现代人身上文化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言谈中多的是时髦的名词和英语单词,然而却很少有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民族精华语言。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重任。而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确,现代文化再发达它也离不开民族文化这个根,只有在丰厚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凝聚下,现代文化才能枝繁叶茂。而熟语中民族文化含量颇高,因此,在极富导向性的高考中,增加对这一内容的考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熟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它简练、生动、形象,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蕴涵着令人回味的道理。但现在的学生却对熟语不“熟”,表现在课堂交流时,词汇贫乏,作文语言缺失个性,词语重复率高,每个人说着差不多的话。从这点上来看,增加对熟语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004年高考“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中第二项“表达应用”做出了如下改动:“正确使用词语”,而以前历年考试说明均为“正确使用词语”。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考查的内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熟语是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固定词组。人民群众往往喜欢用形象化的诙谐的语言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因此熟语的这种土生土长性自然也就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特色。因而熟语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且,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形式,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概括地说,熟语源远流长,应用普遍,极富于表现力。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也就是说,2004年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比以往大得多,而且主要体现在对惯用语和歇后语的考查上。 ?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当然也有其他格式的。例如: 动宾式:耍花招 ?敲边鼓 ?吹牛皮 ?钻空子 ?磨洋工 挤牙膏 ?穿小鞋 ?挖墙脚 ?炒鱿鱼 ?扯后腿 唱对台戏 吃大锅饭 偏正式:下马威 ?马后炮 ?半瓶醋 ?铁饭碗 ?墙头草 简明生动、通俗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 惯用语与以往着重考查的成语相比,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而且,动宾结构的惯用语,中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例如: 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 ??敲边鼓——敲了一阵边鼓 打交道——打了几次交道 ??开倒车——开历史的倒车 有的惯用语更像一个词,不可以改变其成分。如“三七二十一”“巴不得”等等。 ?? 谚语也叫俗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固定语句。例如: 雁怕离群,人怕单干。 人心齐,泰山移。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煮饭要放米,讲话讲道理。 喜时多失言,怒时多失理。 宁伸扶人手,勿开谄人口。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钟不敲不响,灯不点不亮,理不辩不明。 谚语大多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般富于教育意义。 “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其真正用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喻意,一是谐音。 喻意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在字面义。例如: 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有的解释部分是转义。例如: 大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 木头眼镜——看不透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 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例如:   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   腊月里的萝卜——冻了心   膝盖上钉掌——离蹄太远   小葱拌豆腐—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