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日关系的“经济学”逻辑.doc
中日关系的“经济学”逻辑
1978年8月12日傍晚,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灯火辉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字仪式在这里举行。
《人民日报》记者从日本发回报道:“卫星电视的实况转播,把东京和日本列岛的各阶层日本人民的注意力,引到了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华国锋主席和邓小平副主席等参加签字仪式;福田赳夫首相和大平正芳自民党干事长等坐在电视机前。这是历史的重要时刻,中日两国10亿人民的视线集中在一点上了。10亿人民的心连在一起了。中日两国人民决心继承和发扬2000年友好交流的历史传统,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
这种典型的“中国式”抒情报道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福田赳夫首相在官邸看完了签字仪式转播,似乎并无宏大历史转折的感触,倒是轻松地表示:中日之间架起了“铁桥”,“今后运东西方便多了!”
担任首相秘书的福田康夫也在官邸观看电视转播。到福田康夫当选首相的2007年9月之后,以及条约签订30周年前夕访华时,中国媒体翻出老福田首相的“运东西方便”之说,用“幽默”为时事报道凑趣;而福田康夫首相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也重温其父对条约的评价:联合声明在两国之间架起“吊桥”,和平友好条约则使它变成了“铁桥”。
其实,两国的“条约意识”大相径庭。中国钟情于“友好”之主义,日本看重的是“运东西”之生意。从中日关系史来看,无邦交时代“友好”呼声甚高但只有小规模的民间形式经济交流,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30年间“友好”愈唱愈衰,经济合作却“物流”滚滚。这提示人们思考,“吊桥”“铁桥”时代的中日关系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经济学逻辑。 “友好”气氛中“合作跃进”
大致说来,在邦交正常化之前,由于美国冷战政策的限制,日本政府、经济界上层和财界主流对中日关系态度消极,奔走其间者多是有“日本人民”背景的友好团体和中小商社。不过,即使被认为最反共反华的佐藤荣作首相,也念念不忘中国市场。他在国会答辩中曾说:中国“是日本最好的贸易对象国”。自然地,随着美国对华政策解冻和中日邦交建立,“友好”便成为各阶层的时尚,日本大财团纷纷投入中日贸易业务。
中日经济关系也迅速组织化和制度化。1972年11月,日本财界名流在通产省赞助下成立了以大企业为主要会员的“日中经济协会”,有日本“钢铁大王”“财界总理”之称的稻山嘉宽任会长。1974年1月,中日缔结政府间贸易协定:双方政府从1975年4月开始举行局长级“贸易混合委员会”会议,处理政策性问题和实际案件。这样,经济合作的政策引导和财力驱动体制确立起来。
当时正受“石油危机”冲击的日本设想从中国获得大量石油、煤炭,并向中国出口成套技术设备;特别是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日本大钢铁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急于输出技术设备。周恩来和邓小平积极推动以能源出口换技术设备的中日贸易,但很快被批评为“出卖资源”“洋奴哲学”。
1976年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倒台之后,华国锋主政,邓小平复出,对外贸易和工业化热潮再起。其间,稻山嘉宽往来于两国政要之间倡导其经济合作计划:中国从日本采购技术设备,用于开发能源和工业建设,而以出口原油、煤炭偿付货款。1978年2月,中日签署关于上述内容的“长期贸易协议”,规定八年各自出口总金额为100亿美元。
伴随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带来的喜庆气氛,日本通产大臣河本敏夫1978年9月访华,建议将长期贸易协议期限延长并扩大金额规模。10月,邓小平为交换条约批准书访日,体验了高速列车,参观了一些日本企业。他感慨:“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在记者招待会上,他明确表示:我们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很多,也会借助于日本的技术和资金。中日长期贸易协议还不够,要加1倍至2倍!
与中日推动长期贸易协议的同时,中国新领导层提出了建设十大油气田、十大钢铁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十大化纤厂、十大石化厂等发展指标,1978年签约的合同有60亿美元用于引进大型成套设备项目。这在日本被称为空前的“爆炸性”成套设备合同热潮,而日本获得了三分之二的签约量,相当于1972年到1977年总额的4倍。 “大规模引进”的苦恼
在这次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热潮中,稻山嘉宽特别支持中国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1978年1月,他在接待中国的考察团时主张“把发展钢铁工业放在整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位置上”。考察团谈到毛泽东的“一个粮食、一个钢铁”论,稻山连声称赞:“讲得对,讲得好!”
10月,邓小平访日时也到稻山任会长的新日本制铁公司参观,看到出乎意料的现代化生产企业,便提出:“你们就照这个工厂的样子帮我们建设一个。”12月,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新日铁”在上海签署成套设备协定,宝山钢铁总厂开工建设。
岂料,大规模建设热潮很快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经济比例失调、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