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材回归之豪放词 豪放派概述 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形成与发展 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故称宋词。宋词与唐诗交相辉映,并传于世。 宋词数量巨大,《全宋词》共收录词人1330 多人,作品19900 多首。 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 其中“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1.预备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3.顶峰 苏轼之后,有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进入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张孝祥、陆游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 豪放词特点: (1)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情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再次走近苏东坡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那一年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章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正当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乌台诗案 苏轼在湖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可怜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乌台诗案”。 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东山再起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官,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半月后,升起居舍人,又三月,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又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