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历史沿革 2[精选].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足历史沿革 2[精选]

中国历史地理学 班级:历史101班 学生:许欣 学号:1005010090 重庆市大足区历史沿革 (一)总括 今大足县境域,秦以前属巴国,秦属巴郡,汗属益州巴郡(巴西郡)垫江县(今合川)。“当秦汉不为汤沐,在春秋匪附庸。”(《舆地纪胜》)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为梁州(荆州、益州、楚州)巴郡垫江县、宕渠县(今合川)、合江垫江郡石镜县(今合川)地。北周时期,今县境东北部为合州垫江郡石镜县地(今合川),西南部为普安郡永康县地(今安岳),隋代东北部为涪州石镜县地,西南部为资阳郡隆康县地(今安岳)。初唐东北部先后为合州石镜县、铜梁县、巴川县地,西南部为普州隆康县地。昌州自唐大历十年(775)年治静南(今大足县境),自景福元年至元初治大足,大足成为昌州首县近400年。晚唐曾一度成为统辖昌普渝合四州的都督府治地。南宋曾为潼川府路转运司驻地。大足自唐乾元元年(785)建县,至1985年计1227年。在建县后不久及元初有两次省并,共约80年,实存县制1147年。在清初实行并县管理期间,曾由荣昌知县代摄63年,县制仍存。 大足县名从来无变,由古及今亦未见有同名之县,其县名由来旧载不一,《太平寰宇记》有详细的记载:“县以界内大足川为名,大足川及境内有赖溪河也”,故称为大足,《蜀中广记》:“取丰足之义,或云县之宝顶有巨人迹”。所谓宝顶山“巨人迹”是指圣寿山门前水池底之大脚印,长1.8米,宽1.1米,此为佛教徒顶礼膜拜之“佛祖迹”,与大佛湾涅槃图为一组造像。但是我国现存古代佛祖迹石五处,其他四处的建造更早于宋代而建大足宝顶,而大足建县于中唐,所以县名似乎不可能由“巨人迹”而来。考大足县名当由“大足川”而来,《元丰九域志》:“大足县有斗牛山,大足川”,大足川已成为大足县山水地貌特征之一,大足川即今濑溪河,为县境最大河流,《元和郡县志》铜梁县条下有长安四年(704)“大足川侨户幅凑”之载,至于“大足川”之名,显然有大丰大足之义,大足县城所在,古有“虎头大足坝”之称,亦为同义。大足基层政区,宋明均为乡里,清代宣统前只设里甲,不设乡,有别于他处,大足县域,自建县直晚唐,约相当于东北半县,景福元年静南县入,方辖今西南半县。《舆地纪胜》:“县旧治在虎头大足坝,徙今治”。即大足县初治,从地理考察,或即今西门外二里出俗称“镇子上”。此处至解放初犹呈小街模样。濑溪河从南而过,两岸坝地肥沃,北承龙岗山,东西有青龙、白虎二峰耸立,明代习称五云镇。可见宋前即是一出场镇,离城如此之近,如若未曾设过县治,似不可能成为一出场镇。又:“北山,在城北二里,唐昌州刺史韦靖置城于此。”《元和郡县志》:大足县“东临赤水,西枕荣山。”表明元和年间,县治已东迁至今址。景福元年昌州刺史韦君靖为观时变在北山建永昌寨,迁州县至于寨中。《太平寰宇记》:“今理在河楼湍,东临赤水”,《舆地纪胜》有“城北河楼湍”,可知河楼湍接近县城。宋代大足13镇有“大足”“河楼滩”二镇,大足镇显然是县城即今龙岗镇西部,河楼滩当然是今龙岗镇东部亦即原东关所在。湍、滩义近,河楼湍即河楼滩。元末复置大足,县治设于今址,历明、清、民国至今无变。唯民国29年躲避日空袭,曾迁县署于西门外西禅寺,33年迁回原地。明万历间张佳胤《大足县志序》:“志中议欲富贵溪故治。” (二)中晚唐、前后属 “ 安史之乱”平息后,唐王朝竭力加强地方统治,改郡为州,增置州县,分剑南道为西川、东川两道,乾元元年唐肃宗采纳左拾遗李鼎祚奏议,左拾遗李鼎祚向朝廷提出奏请,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见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次年正月,唐肃宗李亨接受奏请,正式批准从泸州、普州、渝州、合州、荣州、资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的认定)划出部分地“分置昌州”,同时分置昌元、静南、大足三县,隶昌州(见《旧唐书》《新唐书》中的《地理志》),双桥境域属静南县,颁令设置大足县与昌州同置。正如《新唐书地理志》记录的“昌州析资普泸合四州地,置大足县合州巴川县地”,“乾元二年舆昌州同置”,标志大足建县,正式成为了一个封建帝国统治的基本行政单位。大足县,析合州巴川县(今铜梁县)置,隶剑南道东川道昌州,广德元年(763)废东川道,昌州改隶剑南西川,大历元年(766)复置东川,隶属复故。到了大历六年(771),州治毁于兵火,“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县俱废,其地各还故属(见《旧唐书地理志》“资州乾元二年分置昌寻废也”),大历十年(775年),西川节度使崔宁以“镇狎夷獠”奏请州县俱复,州移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