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的光彩[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文化的光彩[精选]

让巴文化的光彩,绽放在碧水蓝天下 —平昌县规划局关于将巴文化元素融入巴山新居建设的汇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怎样体现地方特色、形成产业链条?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秦渊委员在政协会上提出的将巴文化融入巴山新居建设的议案,能深刻挖掘巴文化内涵、有效提升巴山新居品味、促进产业配套与新村建设相结合。现将我局在巴山新居规划中融入巴文化元素的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深刻领会巴文化的内涵,认识巴文化元素融入巴山新居的目的及意义 (一)、巴文化的内涵: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它富有内涵的精神实质大体上反映在‘忠勇节义、豪放包容’”八字上。具体来说,应该包含巴人的吃、穿、住、行等行为和方式,还包含巴地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也包含各种巴地、巴人起源、生活、社会的神话传说、成语典故等文化内容。 (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将巴文化融入巴山新居势在必行。 1、将巴文化融入巴山新居是传承文化精髓的必须途径。 我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是古代巴人聚居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极具特色。比如音乐有《下里》、《巴人》;舞蹈有翻山铰子,薅草锣鼓等;还有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风俗、习俗。因而,文化传承十分必要。而在吃、穿、住、行中,住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建筑中融入巴文化元素,使之贴近人们的生活,进而促进文化发展无疑是传承文化的有效方法。 2、将巴文化融入巴山新居是体现地域特色的最好方法。 我们在规划中应思考:怎样体现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充分考虑哪些建筑体现民族特色?哪些展示文化风貌?哪些体现时代特征?)我县乡村历史建筑遗存不多,随处可见毫无文化特色、杂乱无章的建筑。因此,在新农村规划中融入巴文化元素,尽快在物质形态上营造出巴文化特质,并将其统筹规划,完美结合,是推动我县文化复苏、体现地域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3、巴文化融入巴山新居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有力抓手。 我县是偏远乡镇,经济不发达,工业严重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因此县委、政府提出构建“两园三线一中心”打造平昌新村生态旅游环线的发展方针,就是要以旅游经济为主推,带动产业经济、农业经济,进而加快平昌经济发展速度。所以,发掘巴文化内涵,建造巴文化新村景观极具导向性,能促进我县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从而有力推进我县经济建设。 二、自开展该项工作以来,我局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定点、选址、规划设计及审批流程,坚持将巴文化元素与巴山新居规划设计有机结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合理规划,将元山中岭村打造成产业、旅游结合的典范。 中岭村位于元山镇的南部。东邻复兴村,南与新华村交界,西与长岗村接壤,北与兴元村相连;村域幅员面积约7.9平方公里。 在中岭村规划建设中,我们团结合作,统筹安排,创新规划,成果明显。 1、中岭村被县政府纳入全县中心村予以重点建设,并提出将中岭村聚集点庄子山、苟家碥、大水井按新农村标准全部进行改造后,我局立即开始人力、物力进行该规划的编制,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特色,选定居民聚居点,并充分论证,发现亮点,突出规划特色。 2、规划时因地制宜,努力构建青瓦白墙的川东北民居聚落。规划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依山就势、宜藏忌显、将建筑融入整个自然景观的巴地民居特色。 3、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贯彻落实县委、政府提出的产村一体、园村结合方略,注重当地农业与引进产业的有机结合,建成了1000亩优质黄金梨基地、2000亩有机现代农业园、3000头生猪养殖产业园。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以生态景观、农业景观建设旅游和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二)、充分发掘巴文化特色景观,将巴陵台、巴陵大院,构建展示成巴人文化、风俗的长廊。 巴灵寨,又称巴灵台,位于四川省平昌县灵山乡在街以东,明朝时在上建药王庙,历代累积建成10余座庙宇斋堂及三道寨门,现已大部损毁。巴灵大院原名李家大院,为李氏宗族祖居地。 在该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多措并举,合理规划,促进了传统巴文化与新村建设的有机融合。 1、积极响应各级号召,深刻挖掘了米仓古道的文化内涵,通过设计重修米仓栈道,再现了米仓古道昔日繁荣盛况。 2、重视巴文化实质,通过改建、保护李家大院,构筑典型的巴地旧居景观。同时改造巴山新居的人文品位,从建筑材料、建筑颜色、建筑装饰等角度提出设计规划意见,推进巴山旧居与新居的融合,加深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新村建设的相融无间。 3、规划设计过程中注重人文景观的布局。明朝国甲学士李沚墓等墓葬群有利于今人了解巴人墓葬习俗,新村周边的古建筑、桅杆等有利于人们了解以前巴地的科举、文化概况,从而形成了该景点特色。 4、规划方案中提出重建巴灵台,再现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盛况,形成了集宗教朝圣、旅游观光、休闲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