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摘要
AR-ngwtt-c 较长的启动周期:其形成约需3到8个月 较高的操作环境温度 不适应处理低浓度污水 去除营养物质(氮和磷)污染效果不理想 好氧颗粒污泥和传统活性污泥性质的比较 不同有机负荷时颗粒污泥的性质 5天泥龄 20天泥龄 30天泥龄 10天泥龄 不同控制泥龄下形成的 好氧颗粒污泥的外部形态 好氧颗粒污泥的储存 葡萄糖培养的颗粒污泥 醋酸根培养的颗粒污泥 颗粒污泥能被储存数月而无结构分解现象发生。 开始曝气,加入营养后储存的颗粒污泥的生物活性很容易被恢复。 使用的接种颗粒污泥性质: 平均直径: 1.28 mm 污泥体积指数: 28 mL/g 耗氧率: 13.4 mgO2/g/h 有机成分含量: 51.2% 储存时间: 3个月 由储存的颗粒污泥接种并启动生物反应器 反应器启动 好氧颗粒污泥使用量2.0 L,相当于反应器工作体积的5.9% (2) 实现启动生物污泥浓度为1.03 g/L 接种污泥(经过3个月的储存) 接种并在反应器中运行一天后 接种颗粒和曝气一天后颗粒的观察比较 以耗氧率表示的接种污泥在反应器中运行后其活性的变化 储存的颗粒能在接种并运行3天后完全恢复到储存前的活性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细胞自固定过程中的四个步骤 步骤 1: 细菌之间通过物理运动相互接触. 促进这一反应的动力包括: 流体动力 物质扩散力 重力沉降 热力学动力, 如布朗运动 细胞的自我活动 步骤 2: 细胞间相互接触及稳定过程. 促使细胞相互吸引的动力包括: 物理吸引力: 范德华力 异性电荷吸引力 热动力,包括表面自由能 表面张力 疏水性 丝状细菌的搭桥效应 化学及生化吸引力: 细胞表面脱水 细胞膜粘连 细胞间信息传递及收集 细胞分泌产生胞外聚合物, 比如胞外多聚糖等分泌物 细胞群的生长 新陈代谢变化和由环境诱发的基因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微生物结构形成 步骤 3: 生物聚合体的成熟,促进这一过程的作用包括: 步骤 4: 在流体剪切力作用下,最终形成稳定的具有三维微观结构的颗粒污泥系统 在颗粒污泥内的细胞周围观察到的胞外多聚糖 细胞表面疏水性: 可能在诱发细胞间的粘结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 胞外多聚糖: 可能对帮助维持颗粒污泥结构的完整性比较重要 选择压力: 有利于形成并保持结构紧凑且具有较好沉降性能的颗粒污泥 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毒性废水的处理 有机和营养物质的同时去除 对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 基因转换形成的专效高能细菌的固定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好氧颗粒污泥 较高的污泥截留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耐受较高的冲击负荷 97.0(±1.8) 97.0(±0.1) 92.0(±3.0) 89.0 92.0(±4.0) 93.0(±5.0) COD去除率 (%) 97.7(±1.4) 97.7(±1.4) 99.0(±0.1) 97.5(±0.6) 97.3(±0.5) 93.0(±4.0) 颗粒污泥强度 (%) 42(±2) 49(±12) 31(±3) 74(±8) 85(±15) 106(±38) 污泥体积指数 (mL/g ) 112(±7) 71(±18) 84(±2.9) 69(±15) 65(±24) 53(±12) 沉降速度 (m/h) 0.75(±0.14) 0.72(±0.15) 0.54(±0.18) 0.64(±0.17) 0.63(±0.17) 0.69(±0.16) 近圆率 (aspect ratio) 4.20(±0.10) 1.96(±0.92) 3.30(±1.30) 3.06(±1.30) 2.95(±1.25) 2.7(±1.00) 平均直径 (mm) 9.0 6.0 15.0 12.0 9.0 6.0 OLR (kg COD/m3/d) OLR (kg COD/m3/d) 醋酸根培养的颗粒污泥 葡萄糖培养的颗粒污泥 可处理有机负荷高达15.0 kg COD/m3/d 采用颗粒污泥作为生物工作介质,可缩小反应器体积,进而减少了系统对土地面积的需求 苯酚废水的处理 悬浮污泥絮体的颗粒化 提高细菌对苯酚等毒性组分的忍耐能力 进水中苯酚浓度: 500 mg/L 出水中苯酚浓度: 0.2 mg/L 苯酚降解速率: 1.4 g/g MLVSS/d (2倍大于驯化的接种污泥絮体) 由于其独特的微生物和胞外分泌物形成的密实结构,颗粒污泥为相当数量的微生物提供了庇护和缓冲的功用。 在例如含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减轻了毒性物质对微生物的直接影响,从而提高了污泥对毒性冲击负荷的忍耐力 苯酚颗粒污泥对苯酚和总有机碳的生物降解 在苯酚引入系统3天后系统可在每个运行周期内将苯酚去除。 系统稳定后,进水浓度为315 m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奥地利摘要.ppt
- 奥运项目介绍之体操摘要.ppt
- 奥运精神.22摘要.ppt
- 奥鹏16春学期《办公自动化基础》在线作业摘要.doc
- 奥运模板五摘要.ppt
- 女性关爱活动优秀案例摘要.ppt
- 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摘要.ppt
- 女贞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摘要.ppt
- 女性健康知识讲座1摘要.ppt
- 奥斯陆歌剧院-案例摘要.ppt
- 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对接交通行业人才选拔与任用研究.docx
- 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研究报告.docx
- 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2025年人才需求与素质教育培养报告.docx
- 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2025年人才需求与素质教育培养报告[001].docx
- 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报告.docx
- 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对接港口物流发展报告.docx
- 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报告.docx
- 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报告.docx
- 产业园区2025年开发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报告.docx
-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管理法规与政策解读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