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情结——赵丽兰(三等奖).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镇情结——赵丽兰(三等奖)

小镇情结 赵丽兰 题记 月台有风,隐约送来了故乡的消息…… 一 秀山镇 从抚仙湖出发,经星云湖,最后,杞麓湖跃入眼底。 下午四点,阳光稀薄。车站的出口,风很大,凛冽地刮过脸庞。扯了扯风衣的下摆,猛然意识到冬已深。 通海秀山镇,说是我的祖籍,事实上,无论如何都是牵强的。三十几年来,我用自己的笃信,硬是将这个谎言嫁接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它的根在心里越扎越深。 父亲才三岁,就离开了这座别致的小镇。或许,就连父亲对这座小镇的印象也是模糊不清的。何况于我。 父亲的父亲,是个木匠,专扳马鞍子。为了生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某一天,丢妻弃儿,带着稍年长些的大儿子、二儿子,离开秀山镇,一路辗转,落脚阳宗,以扳马鞍子为生。一走,三年五载音讯全无。留守通海秀山镇的小脚奶奶(我有两个奶奶,从小,我就称父亲的母亲叫小脚奶奶,母亲的母亲叫大脚奶奶。)盼空了一双眼,还是不见故人归。一着急,丢下五个女儿,背上年幼的父亲,踏上了寻夫路。那一年,一九五零年,小脚奶奶崴着一双小拐脚,背着年幼的父亲,从杞麓湖,经星云湖,达抚仙湖。抚仙湖在小脚奶奶的人生旅途中,也只是一个驿站。最终,小脚奶奶崴着她的一双小脚,翻过了大丫口,抵达了一个叫“阳宗”的小镇。小脚奶奶缠了长长裹脚布的三寸金莲,最后,是在一个叫“阳宗”的地方息下的。 从此,小脚奶奶在一个叫“阳宗”的小镇度过了她的后半生。 父亲十四岁那年,也就是一九六一年,父亲的父亲于一场突然而至的疾病死于阳宗。年幼的父亲哭肿了一双眼。悲恸地哭喊着,爸爸…爸爸…那凄凉的哭声,划过一九六一年阳宗镇的晴空,凉到了骨头里。父亲拖长了的哭音里,已然混杂了阳宗镇的乡音,烙上了另一个地域的特质。俗话说,叶落归根。可父亲的父亲,终究没能回到通海的秀山镇。阳宗镇西门外不远的山坡上,多了一个小山包。父亲的父亲孤零零的葬在了野草昌盛的小山坡上,与繁茂的荒草互为彼此。 二十九年后,也就是一九九零年,小脚奶奶无疾而终。那一年,小脚奶奶九十岁。送葬的那天,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赶了来,送这个异乡的老人上路。其中的缘由,只因小脚奶奶高寿,前来沾喜,以此企求长命。阳宗有个习俗,高寿的老人去世,前去参加白事的,无论亲戚、街坊都要拿一只碗回去。个中原由,至今,我仍不得而知。只是清晰地记得,那一年,在小脚奶奶的葬事中,凡是去参加奶奶葬事的人家,灶台上都多了一只碗。这一只碗,抛开民间习俗的意义不说,已然是街坊关于小脚奶奶念想的物件了。那一年的那一天,前村后乡的大妈大婶都在说,周大妈去了。说着说着,眼里就多了些晶莹的液体。这个异乡的老人,已经和“阳宗”溶为一体,俨然是这个小镇必不可少的可供怀想的一分子了。 小脚奶奶也葬在了西门外的那个小山坡上。只是,茂盛的荒草坡已经开垦成了平展的土地,种了庄稼。每年的八月,盛开的向日葵将那个小山坡渲染得越发层次丰满。飘泊的岁月似乎已然远去。 那一年,父亲和母亲给爷爷奶奶立了牌位,供在了赵氏门中的家堂上(父亲倒插门,嫁给了母亲)。周家吉和周周氏的牌位并排在赵氏门中列祖列宗中,已然成了这个特殊大家族的成员。一种飘泊仿若已经结束,有了家的归宿感。 逢年过节,母亲点了香,跪地给爷爷奶奶还有赵氏门中的列祖列宗虔诚地叩首。缭绕的香烟中,有巫一样的气息。透过这巫一样的气息,凝望着周家吉和周周氏的名字,欣喜于如此民族大团圆的同时,也一次一次地设想,周周氏,这样一个烙刻着浓烈封建气息的名字,或许,不仅只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地域的象征所在了。那个曾经养育了小脚奶奶前半生的秀山镇,是怎样的一个镇子呢?这样的好奇,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一直缠绕于脑际,挥之不去,经年不散。即便是成年后,因了这样那样琐事所需,一次次前往这座小镇。但是,秀山镇,在我的意识里,还是模糊的,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更无法理出一条明晰的主线。一种无法表达更无法释怀的感情一直纠结于心。或欢喜着。或默然着。或熟稔着。或淡陌着。一种神秘的前世今生的巫气纠着缠着,潜伏在血脉里,暗涌、奔跑,从未曾停息过…… 这个冬日,下午的秀山镇,浮着一层淡淡的清冷。薄薄的阳光落在发梢上,灿烂却没有暖意。街道上穿行的人流,来去匆匆。这一天,2012年的第二天,光阴既是老的,也是新的。溶入人流中,找一条叫中柞街的街道。这街的某个门庭里,曾是小脚奶奶老屋的所在地。听父亲说,现在,住了二姑妈一家。问过路人,都摇头。街道,或许,早已更姓改名,再无人记起那些陈年往事。或许,就连父亲也不能确切地记起,这条街道真实的姓名。光阴,到底还是老了。 “nang”,这是豆末糖,通海的特产。浓浓的通海口音里,有豆末糖酥脆的香飘然而过。有游客禁不住店主的热情和酥香的诱惑,买了一大兜。边付钱边忍不住抓一块放在口中,脸上洋溢出糖一样甜的笑。那一瞬间,我仿佛看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