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正言若反详解.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的正言若反详解

论老子的“正言若反” 摘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老子在一系列的命题中,都体现了正言若反:如大成若缺、大巧若拙、曲则全等都是正言若反的代表命题。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老子的“正言若反”虽然看起来是悖论的典型形式,但却不是悖论。而且,老子这些正言若反的命题对我们则具有很多现代意义。 关键字:老子;正言若反;悖论;现代意义; 1.概述 1.1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1.2《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正言若反 2.1关于正言若反的解释 正言若反是老子提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正言若反”是以“反”为核心的。正言若反这一命题出自《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意思就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正言若反”的命题,高亨同志曾根据唐李荣本无此句而断定乃后人注解之辞,当删去。[1]但是,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有这句话(按甲本残缺正言二字据乙本补),可见这句话不是后人注解的,是先秦留下的本子中原有的。 关于“正言若反”的意思,任继愈同志《老子新译》(1978年版)译为:“正面的话恰象是反面的。”[2]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中,把这句话解释为:“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反的。”[3]也就是说,好像是反的,但却真正是正确的。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部分上册)则综合上述两种解释,注释这句话是:“正面的话恰象反面的,真理好象违反常识。”[4]纵观关于“正言若反”的解释,虽然都是正确的,但关于正言若反应该还有更多的内容。 正,《说文解字》解释为:“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足),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5]也就是说,正,就是用足一直前进的意思,可以引申为正面或肯定之意。 那么“正言若反”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正面的话好像反面的话一样。正面的、肯定的言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