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國古建筑的装饰元素及特点1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元素及特点
屋顶装饰:中国古建筑屋顶是整座建筑的主要部分,通常在屋顶上有许多有趣的装饰.
两个屋面相交形成的屋脊处做出的各种线脚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在屋脊集中的结点处,
做成动物、植物或几何图形,便成了各种式样的鸱吻和宝顶.
门窗装饰:古建筑的门窗是与人接触最多的部位,在它们身上自然集中地进行了多种装
饰处理.常见的有宫殿、寺庙的大门上成排的门钉,中央还有一对兽面衔着的门环,门框的横
面上有多角形或花瓣形的门簪,门框下面的石头上有时还雕刻着狮子等装饰.而暴露在基石
外面的石礅则雕成圆鼓形的抱鼓石.古建筑的窗在没有使用玻璃之前,多用粉联纸糊裱或安
装鱼鳞片等半透明的物质以遮挡风雨,因此需要较密集的窗格.对这种窗格加以美化就出现
了菱纹,步步锦,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组成的千姿百态的窗格花纹.为了保持整扇窗框的方
整不变形,在窗框的横竖交接部分钉上有压制极富装饰性花纹的看叶与角叶台基装饰:在古建的台基四周通常有栏杆相围,栏杆有拦板、望柱和望柱下的排水VI,经
加工后,栏板和望柱上附加了浮雕装饰,望柱柱头做成各种动物、植物或几何形态,排水VI雕
刻成动物的螭头,使整座台基富有生气而不显笨拙.如北京的故宫和陕西临潼的华清池等古
代园林建筑中都有这类的装饰.
木柱装饰:中国古建在设计中考虑到防潮防腐,在成排的木柱下方都垫放有被雕饰得精
美的、各式各样的石柱础,有简单的线脚式、莲花瓣式和复杂的各种鼓形、兽形,有从单层的
雕饰到多层的立雕、透雕,造型千变万化栩栩如生,如山西运城的关帝庙等古建.因此,有人
形容,柱础在古建筑中是艺匠表现发挥其技艺的理想用武场所.
楼台,水榭,风亭,小桥,曲水,假山,月门,奇石,怪树,荷池,溪石、景墙、翠竹、石器、回廊、重檐起翘、勾心斗角、白墙灰瓦中国的彩陶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年前就有彩色陶器。从那时以后,我国的彩陶在持续的工艺改进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西部边远地区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中国彩陶从兴起、繁荣到萧条,经历了约四千年之久的历史,形成了一部完整有序的彩陶制做工艺发展史。
中国彩陶的分布地域十分广阔,从南至北,横贯岭南、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大草原;从东至西,横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由东海之滨纵横中原大地、陕甘青地区远至新疆天山南北;东南坻达福建、宝岛台湾、广东沿海;西南至川藏地区。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到处盛开着彩陶艺术绚丽的奇葩!
中国在远古时期,就生存有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由于文明和地域的差异,形成了繁花似绵、异彩纷呈的彩陶文化。大地湾文化“一画开天”托起了中国彩陶的霞光;仰韶文化侧以宽广的胸怀,蕴育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等类型为代表的系列文化体系。以上这些文化类型,还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彩陶文化的全部内涵。全国各地在彩陶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存在着三十几个地方类别,以其本身特有的纹式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彩陶的文化内容。
灿烂的中国彩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杰出的制做工艺成就和其宝贵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人类进化史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