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解析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阳贻红 前言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亦称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ARVD),现以ARVD/C表示。 其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置换,起初为区域性,逐渐呈全心弥漫性受累。有时左心室亦可受累,而间隔相对很少受累;主要累及RV前壁漏部、心尖部及后下壁,三者构成了所谓的“发育不良三角”。 常为家族性发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右心扩大和猝死。 发育不良三角 流行病学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1。 是年轻人较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 发病年龄:20~40岁,平均发病年龄29岁。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50%~80%的病例有家族史。 病因 ARVC的病因目前所知甚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目前已确定9种不同的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本病相关。 2.个体发育异常学说 认为右心室病变系右心室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形态学上表现为右心室壁极薄。多见于儿童或青壮年。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ARVD/C称之为右心室发育不良。 3.退变或变性学说 认为右心室心肌病变是由于某种代谢或超微结构缺陷引起的进行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的结果。 4.炎症学说 认为心肌被脂肪组织代替是慢性心肌炎引起的后天性损伤(炎症、坏死)和修复过程演进的结果。动物实验证实,柯萨奇B3病毒及木瓜病毒感染时可呈相同变化。 临床表现 ARVC/D的自然病史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隐匿”期:患者无症状,但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心肌的病变常局限于右室一个特定的区域。 2、显著电紊乱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伴随着相应的症状,如心悸、晕厥等。 3、右室衰竭期:出现右室衰竭的症状。 4、双室衰竭期:疾病的晚期,心脏的泵血功能丧失。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特别是早期诊断困难。 1994年、2002年、2006年先后发表过三个ARVC诊断标准, 2010 年2月专家组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修改的诊断标准。 2010年2月出台的修订标准,依据近15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新的的心电图指标、量化的心脏影像学标准和形态学标准等。增加了临界诊断和可疑诊断。对于早期出现和敏感性较高的复极异常指标升级为主要指标;同样将该疾病的典型心律失常LBBB型室速升级为主要指标,增加了基因突变的指标,尽管为次要条件,但已经肯定了遗传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地位。 诊断标准 Ⅰ.整体和/或局部运动障碍和结构改变 诊断标准 Ⅰ.整体和/或局部运动障碍和结构改变 心超表现 二维超声检查则有以下特征: 三尖瓣下基底部下壁舒张期局部膨出及收缩期运动障碍; 右室轻、中度扩大; 调节束回声增粗、增强且形态不规则; 右室流出道孤立性扩张; 右室心尖部肌小梁形态异常,表现为回声粗而强,构架定向不均一,排列紊乱; 右室局部运动障碍,呈囊袋状或室壁瘤样改变; 可有轻、中度三尖瓣反流,但无瓣膜病及肺动脉高压等; 左心系统正常。 磁共振表现 磁共振表现 磁共振表现 诊断标准 Ⅱ.室壁组织学特征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 2010年的ARVC/D诊断标准中心内膜活检的主要标准为心肌萎缩,残余心肌细胞60%,以及继发的纤维脂肪组织替代;次要标准为残余心肌细胞比例60%~70%,以及继发的纤维脂肪组织替代。由于ARVC/D并非均一性累及,因此EMB诊断的敏感性较差。 诊断标准 Ⅲ.复极异常 诊断标准 Ⅳ.除极/ 传导异常 诊断标准 Ⅴ.心律失常 ECG ECG异常主要与右室扩大、室壁变薄和纤维脂肪组织浸润引起的右胸导联异常除极和复极相关。 除极异常包括epsilon波、V1-V3导联QRS波间期110ms、右胸导联延迟向上的S波(Terminal Activation Duration,TAD,即S波谷底至QRS波终末间期≥55ms)、QRS波间期(V1+V2+V3导联)/(V4+V5+V6导联)比值≥1.2,以及parietal阻滞(V1-V3任意导联QRS波间期与V6导联QRS波间期差值25ms); 复极异常主要是指V1-V3导联T波倒置(T Wave Inversion,TWI)。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合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的ARVC/D患者。 Epsilon 波 ECG ECG 诊断标准 Ⅵ.家族史 诊断标准 治疗 晕厥、室速、猝死家族史和LV功能障碍为识别高危ARVC/D患者的因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