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见天坝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剖析
见天坝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概 述
1.工程概况:
见天坝隧道为西气东送项目工程,该工程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街何功伟村,隧道进口段毗邻318国道K1570+000处。隧道全长980.70m(水平距离957.34m);隧道进口段地面高程▽896.81m,设计进出口高差212.53m,轴线纵坡22.2%,与水平倾角12°31′。设计断面为城门洞型,断面尺寸3.2m×3.1m,全断面衬砌,其衬砌厚度:墙、拱为25cm,底板为15cm;衬砌方式为C25素砼、C25钢筋砼和C25预制砼砌块,具体方式视断面围岩设置。
本工程实施的施工项目主要为:遂洞洞脸、洞身段的石方开挖、喷锚支护、砼衬砌、回填灌浆、施工便道的修筑、维护及其他临建工程。
见天坝隧道工程主要项目工程数量表Ⅰ
主要项目工程数量表 表Ⅰ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数量 备注 1 洞身围岩开挖 m3 14083 2 锚杆(Φ22 L=2m) 根 6865 3 喷凝砼 m3 1030 4 底板砼浇筑C20 m3 1334 5 边、顶拱砼浇筑C25 m3 3943 含预制砼块 6 回填灌浆 m2 9944 7 施工便道土石方开挖 m3 24400 8 施工便道土石方回填 m3 17200 含泥结石路面 注:上列工程数量为提供注列量。
2. 水文地质(现场实地察看):
2.1.水文条件:
2.1.1.地表水:
本隧道穿越一道山梁,地势较陡,山体植被较好,无常年地表水流,仅雨后出现短暂性汇积流水沿山体四周下泄。
2.1.2.地下水:
因未提供地质勘探报告,隧道穿越区地质结构情况不详,经现场察看,在隧道进、出口山体边缘未见地下水渗出泉眼和明显流水沟槽。
2.1.3.地表水化学特征:
隧道区地表水为自然雨水汇积过流,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2.2.地形地区:
2.2.1.地形地貌:
隧道穿越北东→南西向山梁,附近山顶高程约为1240m。隧道进口位于山脚缓坡地带旱地,地面▽896.813米,自然坡角约为30°;隧道进口外约有600m2较开阔种植旱地,西北呈坡道与318国道相交,坡角大于25°;出口位于高约2m的陡坎之下一落水洞边,洞口以外地势较为平缓,自然坡角小于10°,为种植旱地,面积约为500m2。
2.2.2.地层岩性:
隧道区表层残坡积厚度不大,出露基岩为寒武系上统耗子砣群白云质灰岩,根据实地野外调查将隧道区地层分布特征及工程地质特征概述如下:
2.2.2.1.第四系残坡积层:
主要分布于隧道区斜坡低缓地带,厚度一般小于1m,成分主要为亚粘土呈褐黄色,软塑~硬塑。
2.2.2.2.寒武系上统耗子砣群白云质灰岩:
分布于整个隧道区,为隧道主要穿越地层,岩石呈灰—深灰色,微晶结构,厚层状构造,有弱—微风化,岩体总体较完整,局部裂隙较发育。
2.2.3.不良地质现象(按提供资料列表):
隧道不良地质一览表 表Ⅱ
位置 长度(m) 类型 描 述 K0+052 12 溶槽 长约12m,走向155°,宽约3m,深5-8m底部充填有粘性土 K0+584右2m 1.5 落水洞 洞口近似圆形,直径约1.5m,洞身沿320°方向以约70°倾角斜向下发育,深大于10m,有气冒出 K0+720 2 落水洞 洞口呈弯月状,宽约1.0m,洞身沿60°方向以约65°倾角向下发育,可见深度5m左右,底部充填有粘性土 K0+958左1m 5 落水洞 洞口呈葫芦形,长约5m,宽约2m,竖向发育,深大于10m K0+958右5m 25 溶槽 走向35°,长约25m,宽3-8m,深大于10m,底部有落水洞发育 K0+500 25 岩溶发育区
或破碎带 呈向大桩号倾斜的喇叭形,浅部范围大,异常明显,往下局部异常减弱,推测通过洞身K0+440~K0+530,该范围的岩溶性规模比浅部小 K0+900 140 岩溶发育区
岩石破碎区 呈喇叭形,浅部范围大,异常明显,往下局部异常减弱,推测通过洞身K0+843~隧道出口 2.2.4.工程地质评述
2.2.4.1.隧道进口:
隧道进口位于缓坡地带,自然坡角约为25°,表层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厚度小于1m,洞口稳定性较好。但浅部岩体裂隙发育,洞口应加以适当的支护和局部防护,同时应加强排水措施。
2.2.4.2.隧道出口:
隧道出口位于2m高陡坎之下一落水洞边,地形较陡,自然坡角35°,出露岩性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岩体较为破碎,裂隙发育,致而洞口稳定性较差,应加以适当防护,同时应处理好地表汇积水的排水。
2.2.4.3.洞身段围岩分级与分段(按提供资料列表):
隧道围岩级别分段划分表 表Ⅲ
里程桩号 围岩
级别 长度
(m) 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 K0+0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