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林—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消法的可行性分析.docVIP

(叶茂林—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消法的可行性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茂林—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消法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消法》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我国消费者市场的逐渐发展,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似乎偶有升级,精神损害赔偿是否要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随着本次《消法》大修浮出水面,成为《消法》修改的热点;另一方面,伴随着全国人民文明消费程度的提高以及维权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已经从注重直接物质损失赔偿转向了精神损害的赔偿。本文就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进行分析,强调其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并试着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权益;精神损害赔偿 《消法》比较突出地规定了消费者的精神性人格权的权利群,其中第十四条、二十五条中关于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的规定,都是我国法律首次规定的人格权,不仅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民法的人格权法律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制定《消法》时的立法时代与技术的局限性,导致这些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严重不足,相关规定也已经落后。基于此,在修订《消法》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消法》的现状与不足,同时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度,提出《消法》关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建议。 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 我国关于精神损害制度的规定,首先出自《民法通则》的公布,其次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的公布,而这个司法解释也实现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质的飞跃。 (一)《民法通则》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救济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损害的民事制度,是对人身权利的法律保护制度。《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姓名(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是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性规定。但是,《民法通则》关于人身权的规定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首先是对具体人格权的规定不完全,没有规定隐私权、人身自由权、贞操权,特别是没有规定一般人格权,对身份权则完全没有规定;其次是对人格权的民法保护规定不够具体,对于怎样运用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当它无法适应生活中日益复杂的需要时,相关具体规定便要呼之欲出。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相关规定 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规定了对自然人的人身权进行司法保护,是我国自然人人格权、人格利益和身份权法律保护的重大进步。《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有包括对侵害生命健康权、精神性人格权、身份利益等方面的保护,随着该解释的出台,人们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主张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遇到的精神损害问题日益突出。虽然该解释一度成为消费者赖以维护自己权益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有力武器。但是由于市场的日益繁杂,使得很多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不能全方位地对消费者的损失,特别是精神损失进行保护。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与问题 关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我们还应该从消费者维权的实践说起。1995年3月8日晚7时许,贾国宇与家人及邻居在春海餐厅聚餐。在进餐中,正在使用的卡式炉燃气罐发生爆炸,致使贾国宇面部、双手烧伤,遂引起纠纷。诉讼中法院查明卡式炉存在有漏气的可能性,由此导致爆炸发生。法院审理认为,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按照实际损失确定。根据司法实践掌握的标准,实际损失除物质方面外,也包括精神损失。本案原告贾某因事故在肉体、精神上都受到损害,必须给予抚慰与补偿。赔偿应一次性解决,包括医药费、残疾生活自助具购置费和精神损害赔偿金等。据此,法院作出判决:卡式炉的生产安装厂家赔偿贾某医药费、治疗费等17万余元,精神损害赔偿金10万元。贾国宇是不幸的,然而,相比同时期和比她更早的遭受同样的甚至更严重的受害者来说,贾国宇又是幸运的。作为遭受人身损害的消费者,她请求精神抚慰金赔偿,获得法院的支持,这还是首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因为生活消费而遭受精神损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但实际上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却并不多。更不用说对消费者未遭到肉体创伤的情况下请求的精神损害赔偿了,因此不得不对我国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立法领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且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上文也提到,这一规定是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基础性规定,一来之规定了人格权而忽视了身份权方面的内容;二来此规定原则性较强,缺乏具体的使用范围和标准,所以也就更谈不上对消费者领域的保护了。《消

文档评论(0)

lunwen19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