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精选]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最终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内侵。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开始了历史上的东晋时代。东晋历104年,就文学而言,玄言诗盛行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只有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改变了文坛的面貌。
一、玄言诗及其流行的原因
所谓玄言诗是指东晋时期以诗歌的形式阐述玄佛哲理的诗歌。文学以形象取胜,诗歌也不例外,而这种诗歌大都抽象枯燥、缺乏形象性,因此,可以说它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段弯路。当时这一创作倾向流行近百年,且有大量的作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孙绰与许询。
东晋诗坛玄言诗流行,究其原因是与这一时期文人的心态及玄学清淡的盛行有关。
东晋政权是一个偏安的政权。东晋建立之初,那些初过江的中原士族,由于弃家别土,仓皇南奔,确曾产生过强烈的国破家亡的悲痛,他们也曾力图找出国破家亡的原因,而崇尚玄虚清谈曾被认为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王衍在被石勒俘后曾叹息:“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石勒传》)桓温也曾慨然叹息:“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但到他们政权巩固、偏安局面形成后,文人心态发生变化。江南山水清秀美丽,文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逐渐产生偏安心态,他们无力恢复中原,便在新环境下追求一种宁静、闲逸的生活与脱俗潇洒风神。西晋时期士人中盛行一时的玄学清淡风气,在东晋便又盛行开来。当时朝廷重臣甚至包括帝王,都以崇尚玄虚清淡相高。其中王导、庾亮、谢安等都是玄学清淡的代表人物,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清淡名士。《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王导在都城建康曾召集多人“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可以看出他们玄谈的热情,当时参加者皆一时俊彦与朝中要员。东晋玄学清淡风气,影响遍于朝野士林。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中心,但这一时期玄学有了新变化,随着江南佛教理论的传播,有许多重要僧人多与士人交往,形成玄释合流倾向,玄学中增加了佛理内容。玄学佛理都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当文士们在生活中以谈论佛理玄理作为表现他们的高雅情趣时,也就很自然地影响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东晋玄言诗的兴盛的根本原因即在此。
二、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最受瞩目。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
1、陶渊明生平与思想
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为东晋初名臣,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东晋地位显赫的人物。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但是,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他却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出身较寒微(晋陶母剪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陶渊明 (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闲居:即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之前。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目前材料较少。
出仕:陶渊明初次出仕是在他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
出仕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早年渴望建功立业。隐居后的陶渊明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但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第二,亲老家贫。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未就任。
陶渊明第二次出仕约在他三十五岁时,到江陵担任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同时对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晋,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陶渊明第三次出仕在他四十岁时。这次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