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精选].docVIP

第三章 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精选]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社会性保障政策与实践 -------------------------------------------------------------------------------- [1] 《尚书·微子篇》。 [2] 《西汉会要》 [3] 《宋史·仁宗本纪》 [4] :《晏子春秋》 [5] :《宋史·神宗本纪》 [6] :《开封府志》 二、中国古代的贫困救济   剥削制度下,社会贫困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对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丧失家庭和自我保障能力的贫困群众的救济,同样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对贫困者的社会救济,也一直是国家采取的一项社会政策。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所谓的“保息六政”。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周“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里包括了对幼、老、穷、贫、疾等的多种救济,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实行系统的社会救济政策的开端。 自秦汉至隋唐,社会贫困救济一般都由朝延诏令实施,虽是常策。如汉代皇帝下诏用谷物、织物等救济弧寡病疾者就达24次,但还无定制及常设机构。救济方法有发放救济物资;假民公田,供贫民生产;给贫民赈贷等。 从宋代起,开始出现了常设的社会性救济机构,使社会救济进一步制度化,宋代创设的社会性救济机构有:居养院、安辑坊、漏泽园等。居养院是官府设置的,收养流浪者的救济机构。对“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1]安辑坊是官府设置的收容及医治贫民患病者的救济机构,宋崇宁元年(1102年)“八月,置济坊养贫病者,仍令诸郡具并置,”“安济坊钱米依居养法,医药如旧制。”[2]漏泽园是官府设置的贫民公墓。 在政府兴办救济机构的同时,还出现了封建土大夫,地方土绅兴办的义庄。义庄一般为家族共有,所得田租,除用于祭祖外,主要用于救济本族的贫困族人,如施粥,施医药,施棺等,还用于办学或资助本族子弟读书应举。最早见诸于记载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苏州所办的义庄,庄内还没有养老室、恤嫠(寡妇)室,育婴室、养疴室、严教室、读书室等,俨然是个社区性的综合救济机构。 中原王朝的社会救济政策与机构设置对少数民族政权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朝在占据北方后,也设置了普济院,救济贫民,并首创了“粥厂”制。元王朝建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的济贫政策与设施。除设置了收养一般的“诸鳏寡孤独,老弱残疾,穷而无告者”,[3]的养济院外,还设有济众院,以收养鳏寡孤独的残疾人为主。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首诏天下,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天民之无告者也,命所在官司,以粮赡之”。[4]另外还设惠民医局,主要负责给贫病,孤残者施医施药。除设置救济机构外,元还实行给孤老衣食房舍,向贫民赈贷,收容遣送流民等措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社会已认识到,那些贫病孤残者是“天民之无告者也”。因此元王朝在制度上规定:对“应收养而未收养,不应收养而收养者,罪其守宰,按治官常纠察之”[5]这种把社会贫弱救济看作官府司命的一项职责,地方官在社会救济事业上失职,要按罪处罚的做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性保障政策与实践中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元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税,社会贫困现象很普遍,而应收养的未收养,不应收养的倒收养了的弊政甚多,社会救济的实效可想而知。 到明代,粥厂,养济院、惠民药局、漏泽园等的设置更为普遍。清代继承明制,在各地设立施粥厂、施医局,清节堂(寡妇堂)、埋葬局等救济机构,在京师还设立栖流所,收养孤老和贫病流民等。 中国古代的贫困救济是历代王朝的一项常策,措施名目也很多。在剥削制度下这种救济并不能使社会的贫病孤残者真正摆脱困境,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发挥着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创造了许多可为后世借鉴的政策与办法。 -------------------------------------------------------------------------------- [1] :《宋史·食货志》 [2] :《宋史·食货志》 [3] :元史·刑法志·》 [4] :《元史·食货志》 [5] :《元史·志·刑法、婚户》 三、中国古代的军人优抚   对军人战士的优抚几乎是与人类社会早期的军事冲突同时出现的。原始社会晚期,为了争夺更多的剩余产品和财富,民族或部落之间常发生军事冲突,部落酋长或氏族首领为了鼓励更多的成员去奋勇拼杀,在分配剩余产品时优待作战的战士,对战斗伤残者给予同等的待遇,对阵亡者,则举行原始的宗教仪式予以祭奠,这可以说是军人优抚的雏形。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军队是国家政权的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