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OpenGL中實现橡皮筋技术,并学会简单的鼠标键盘交互式设备的使用以及交互式绘图技术的实现。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和要求
在OpenGL中实现橡皮筋技术,并学会简单的鼠标键盘交互式设备的使用以及交互式绘图技术的实现。
实验内容
橡皮筋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图形随着用户的操作而不断发生变化,此时要擦除原有的图形而形成新的图形。因此在本实验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实验步骤
相关算法及原理描述
鼠标响应函数: void MousePlot
在OpenGL程序中,使用鼠标的方法是注册一个鼠标响应函数,对鼠标在窗口范围内的按键按下或松开事件进行处理,其中MousePlot函数是鼠标响应函数,它包含四个参数:
void MousePlot (Glint Button,Glint xMouse,GLint action ,Glint yMouse)
此外GLUT还提供了两用于处理鼠标移动的注册函数
GluMotionfunc(MouseMove)
GluPassiveMotionFunc(PassiveMouseMove)
程序调试、测试与运行结果分析
运行结果如下图,程序调试成功,并且能正常显示,唯一不足之处:由于编程水平有限,不会把直线和矩形橡皮筋的两个程序合并在一起进行处理,因此直接就做了两个程序。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试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橡皮筋算法的基本算法思想,同时也对双缓存技术有了一些了解,以前以为双缓存技术有多么神秘莫测,这次试验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搞一搞双缓存技术,虽然这只是一点点皮毛,但了解一点总比不知道好。
5、附录
带注释的源程序
#include glut.h
int iPointNum = 0; //已确定点的数目
int x1=0,x2=0,y1=0,y2=0; //确定的点坐标
int winWidth = 400, winHeight = 300; //窗口的宽度和高度
void Initial(void)
{
glClearColor(1.0f, 1.0f, 1.0f, 1.0f);
}
void ChangeSize(int w, int h)
{
winWidth = w; winHeight = h;
glViewport(0, 0, w, h); //指定窗口显示区域
glMatrixMode(GL_PROJECTION); //设置投影参数
glLoadIdentity();
gluOrtho2D(0.0,winWidth,0.0,winHeight);
}
void Display(void)
{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
glColor3f(1.0f, 0.0f, 0.0f);
if(iPointNum = 1) {
glBegin(GL_LINES); //绘制直线段
glVertex2i(x1,y1);
glVertex2i(x2,y2);
glEnd();
}
glutSwapBuffers(); //交换缓冲区
}
void MousePlot(GLint button, GLint action, GLint xMouse, GLint yMouse)
{
if(button == GLUT_LEFT_BUTTON action == GLUT_DOWN) {
if(iPointNum == 0 || iPointNum == 2)
{
iPointNum = 1;
x1 = xMouse; y1 = winHeight - yMouse;
}
else {
iPointNum = 2;
x2 = xMouse; y2 = winHeight - yMouse;
glutPostRedi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