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地质描述详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山县地质描述详解

6.3.4 安置点地质综述 6.3.4.1 区域地质环境 (1)气象水文 24个居民点评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按地形和气温变化的特点,全县大致分为:中部丘陵平贩温暖湿润区、南北低山丘陵温和阴湿区,南部中低山温凉多雨多雾区。由于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匀,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山区多于丘陵平畈区,水旱灾时有发生。规划安置点未设气象站,其气象资料可借用通山气象站资料。经统计,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小时,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气温16.3℃,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20℃(1969年2月1日,九宫山铜鼓凸),月平均气温为4.7℃;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0.5℃(1978年7月9日,通羊镇),月平均气温达27.8℃,全年无霜期在226-248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577.4 毫米,春夏两季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75%,全年暴雨多集中在4-9月份,尤以6-7月次数最多,常常造成洪涝灾害。 通山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县境内山溪、河流呈树枝状分布,地表水系发育,河道总长800余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00余米。主要河系5条(燕厦河、横石河、厦铺河、通羊河、黄沙河),流域面积2517平方公里,富水河是通山水系之主流,境内各水系最终均汇入富水河,然后自西向东流入富水水库,经富水水库溢洪注入长江。 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 (富水水库),中型水库3座 (石门、雨山、石门塘),小 (一)型水库14座,小 (二)型水库61座,总库容0.995亿立方米 (不含富水水库)。塘堰2810处,其中1万立方米以上大塘205处。 富水水库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有灌溉、养殖、围垦、灭螺、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水库工程1966年建成。枢纽工程位于阳新县境内,由大坝、溢洪道、发电输水管、电站和总干渠组成。富水水库总库容16.65亿方,最高洪水位62.03米,水位波动约10米,库区跨通山、阳新两县,相应水域面积74.5平方公里,其中通山县占96.5%。截流来水面积2450平方公里,为省管第二大水库。 (2)区域地质 1、区域地质环境 通山县地貌为低山丘陵区。境南幕阜山脉绵亘约150公里,为鄂赣界山,平均海拔800米,千米以上山峰10余座,最高点是太阳山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大幕山横卧于北,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点954.1米。县域中部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8.6%。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缓降,最低点在境东富水水库库底,海拔20.13米。 总体而言,本区现代构造运动呈现缓慢下降的性质,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带,场区内无大的活动性断裂带通过。 2、区域构造及地震 据区域资料:通山县位于扬子褶皱台边缘,雪峰台隆起的北缘,是一个构造交接之地,褶皱、断裂等构造在区内比较发育。从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受了多次的构造运动。根据各构造运动时期及其构造变动特点,即可把本区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即:前震旦系地层组成的幕阜山复式背斜;震旦系—中三叠系组成的通山复式向斜、大磨山复式背斜及大冶复式向斜;上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组成的红色构造盆地幕阜山复式背斜为槽型的紧密线状褶皱,以不对称背、向斜为特征。咸宁大磨山复式背斜等为准地台型紧密线状褶皱,向斜较开阔,背斜较紧密,红色构造盆地褶皱较轻微。区内断裂比较发育,可分三组:近东西向的走向断裂,伴随着印支-燕山盖层旋回褶皱运动早期的褶 皱而发生;北东向断裂,破坏干扰了印支期的褶皱和断裂;北西向断裂,发生在前两组断裂过后,规模较小。 评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区域性东西隆起带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之鄂城-大幕山次级隆起亚带的反接复合部位。本评估区位于通山向斜北侧,坑口背斜南翼。新构造运动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总体趋势是以地壳抬升为主,近期相对稳定,地表剥蚀堆积作用基本达到平衡。从地貌形态和多层溶洞分布标高分析,该处经历了多次升降旋回,通山溶洞中地下河床沉积物分布特点以及溶洞变迁痕迹也显示本处地壳多次抬升,流水继续向下侵蚀。 区内未见明显的断裂、褶皱构造,地质构造简单。 历史上1993年7月25日咸宁市发生4.1级地震,2005年11月26日受江西省九江地震的影响,地震波及咸宁市全境,震感较强,各类建筑物及室内物品等均有明显晃动现象。但对评估区基本上没有造成危险,基本不构成地震危害。根据国家地震局2001年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属无震中分布,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35S。 区域上新构造活动表现为升降运动方式,具由强变弱的特点,反映区内地壳活动自晚第三纪以来向着趋于稳定的发展阶段。区内近期以来,无震中分布,地表水系广布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