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绘龙传颂注解一
《绘龙传颂注解一(2012-10-04 08:31:43)[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中华龙文化
2011-09-19我才开通了新浪博客,发了一篇《绘龙传颂》,其中说了传递和颂扬的意愿。
自红山碧玉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后,以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形图案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山西省吉县狮子滩也发现了鱼尾龙形岩画;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图案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此三地均将各自发现的龙形图案称为“中华第一龙”。
这是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温都乡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形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第一枚“新石器时代·玉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院。玉龙高26厘米,重l000克,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体卷曲呈“C”字形,整体由一块呈墨绿色的岫岩玉圆雕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首阴刻细长的菱形大眼,长阔的嘴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鼻端截平,两圆形鼻孔。龙眼突起呈梭形,眼尾细长上翘。龙体正中有一个小穿孔,用绳子穿起后,龙的首尾正好呈向下的水平状态。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颚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玉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体现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同时也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它通体琢磨,简洁优雅,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以玉琢制的中华龙的早期形象。红山玉龙,因其形状如同字母C,又被称为“C”字形玉龙。
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2000年3月7日,我国发行《龙(文物)》特种邮票。
赤峰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赛沁塔拉嘎查口,竖着一座10米高,刻有“中华第一龙”字样的巨碑。“中华第一龙”的发现者张凤祥,就生活在这个嘎查。1971年9月的一天下午,18岁的张凤祥和7位农民受生产队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树坑。在休息时,随手用铁锹翻着土,突然发现翻开的石头下面有一块儿石板,在石板下的井字形石坑里找到一块月牙形的东西,上面生满了厚厚的黑乎乎的土锈。当时以为是破铁,没有引起人们注意。收工回家的路上,张凤祥把这个东西拿给7位农民看,有一个叫杨德成的农民想用铁锹敲掉上面的土锈,却怎么也敲不掉。杨德成说:“这么块儿破铁有啥用?”说完便扔了。张凤祥也没有去拣,继续往家走。快走到家的时候,张凤祥突然想:“那块儿铁咋说也有1斤重,能卖4分钱,可以买好几块儿糖呢!”想到这里,他回去把那块儿东西拣了回来。回到家后,张凤祥将它扔在了屋子的角落里。几天后,张凤祥4岁的弟弟张凤梁发现了这块儿东西,觉得好玩儿,便用一根绳子拴在上面的小圆孔上,拖着到处玩儿。粘在上面的土锈逐渐被磨掉,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仔细观察后,认为这块儿东西可能是玉。随后,张金贵先把这东西送到生产队,人家不要,后又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馆。该旗文化馆的负责人凭着多年的经验认定这东西应该有些价值,便将它留了下来。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见张金贵不容易,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元钱给了他。
1985年,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对这块玉器进行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儿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了定论:这是一件沉睡了5000多年属于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