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言语交际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
“言语交际”课程考试实施方案(平时作业替代)
一、课程考试的目的、意义
“言语交际”是电大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课。和掌握汉语修辞的基本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汉语修辞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析题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2分)
( )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孔子所说,这表明古人很早就注意修辞。
( )2.《修辞学》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00多年前所著。
( )3.《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刘勰所著,它奠定了我国古代修辞学的基础。
( )4.“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反映了古代作者对锤炼句子的重视。
( )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是经过千锤百炼后产生的,说明作者对锤炼句子的重视。
( )6.五言律诗,要求必须是八句,每句不一定要五字。
( )7.奇问,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只是用疑问的格式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也可以称作“虚问”。
( )8.“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用的借喻修辞手法。
( )9.“‘大岛茂’随三千日本青年来华访问”,用的借代修辞手法。
( )10.对仗中的流水对也叫串对。
( )11. 排比就是连续使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的方法。
( )12.“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用的反问修辞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
A.司空图 B.刘勰 C.归震川 D.章学诚
2.“修辞立其诚”见于( )
A.《周易》 B.《困学纪闻》 C.《文心雕龙》 D.《二十四诗品》
3.“先质而后文”是( )的主张。
A.儒家 B.孔子 C.墨家 D.法家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 )的主张。
A.荀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5.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这句话属于( )句。
A.询问 B.奇问 C.设问 D.反问
6.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么?(鲁迅《故乡》)这句话属于( )句。
A.询问 B.奇问 C.设问 D.反问
7.“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属于( )。
A.主谓倒装 B.状中倒装 C.定中倒装 D.偏句倒装
8.“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鲁迅)。这句话属于( )。
A.主谓倒装 B.状中倒装 C.定中倒装 D.偏句倒装
9.“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里除了对仗,还运用了( )修辞格。 A.拟人 B.借代 C.接喻 D.复现
10.“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这里主要运用了( )修辞格。 A.拟人 B.借代 C.接喻 D.双关
11.“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主要运用了( )修辞手法。
A.对仗 B.语义双关 C.接喻 D.谐音双关
12.“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朱德)。诗中第三句用《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返)三舍”典故,同时又表现了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决心。这是运用了( )修辞手法。
A.拟人 B.借代 C.接喻 D.双关
13.“劝君莫到杏花村,此处美酒能醉人。”(乔羽《题山西杏花村酒》)用的是( )修辞格。
A.反语 B.跌衬 C.借喻 D.嵌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