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忽必烈政策的历史意义[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忽必烈政策的历史意义[精选]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史》考查论文 院系:文法学院 专业:历史师范教育 指导老师:卢昌德 姓名:陈继明 学号:11064060131 成绩: 浅论忽必烈汉化政策的历史意义 摘要: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 这种文化的差异, 迫使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而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统一中国前是实行积极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但李檀, 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 以民族歧视、保守落后为特点,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元朝 汉化政策 李檀12- 13 世纪, 蒙古族在成吉思汉时统一蒙古, 到忽必烈时不仅统一中国, 而且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然而中原的经济、文化已是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而蒙古族则处于由早期奴隶制向成熟的封建制飞跃的阶段。显然,相对中原,蒙古是落后的,但是尽管这位游牧民的后代,忽必烈征服了中国,忽必烈认识到要具备封建社会所必须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就要向中原学习,这就是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的根本原因。【1】 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 迫使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但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统一中国前是实行积极的汉化政策,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李檀, 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 以民族歧视、保守落后为特点,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忽必烈所实行的汉化政策,它该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回归元朝历史的轨迹,探寻忽必烈时期的汉化政策的历史意义,为现代的少数民族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寻找启示。 二、忽必烈汉化政策的内容 忽必烈实行的蒙汉政策是二元的,在其实行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显著不同的阶段。在统一政权之前实行的是积极进取的蒙汉政策,统一后则主要是趋于保守和消极的蒙汉政策。显然,前期的汉化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后者则对社会的进步起阻碍作用。 (一)统一全国前的汉化政策 统一中国前,忽必烈推行积极的蒙汉政策,促进社会的进步,加快全国的统一,繁荣了经济,缩短了蒙古由早期奴隶向封建制过度的进程。元世祖忽必烈上台前后, 刘秉忠徐世隆曾向他建议说: “ 典章、礼乐、法制三纲五常之教, ” 乃“ 治乱之道, 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 不可以马上治。”“ 陛下帝中国, 当行中国事”。【2】 他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了实行汉法的必要性和不行汉法的严重危害, 并指出了实行汉法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其基本论点是说,随着统治对象的改变, 统治方法、政治制度也必须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路上蒙古贵族中一些既得利益者是反对放弃原有的政治制度的, 由此就出现了是坚持“ 国俗” , 还是实行“ 汉法” 的斗争。忽必烈基本上采纳了刘秉忠、许衡等人的建议, 逐步实行了“ 汉法” , 基本上沿袭了金宋的旧制, 但同时也对蒙古“ 旧俗” 进行改造, 保存了蒙古原有的某些制度。那么这时期忽必烈主要的汉化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河南。“民无依恃,差役急迫,流离者多,军无纪律,暴掠平民,莫敢谁何”。这时忽必烈派出杨惟中、史天泽到任治理,惩治豪强酷吏,取得明显的效果,号称“大治”。 陕西屡遭兵祸,京兆“八州十三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忽必烈先命杨惟中、高挺治之,他们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减轻赋税,初见成效。再而进一步兴办学校,抑制高利贷剥削。 忽必烈模仿唐太宗网罗人才。“闻唐文帝”为秦王时,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终至太平,喜得慕焉。明君用人,尽其材而用之,成功之道也。君子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大开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 士人政策方面。忽必烈时期,在推行汉法,大兴文治的过程中,重视对政策的革新和完善。【3】此主要表现在:征用儒雅,量才擢用;兴办学校,造育人才;尊孔崇儒,优渥士人三个方面,这些政策中虽存在民族歧视、科举废弛、重吏轻儒等不足,但仍显著提升了士人,尤其是汉族士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对于促进蒙元的汉化进程和巩固政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教政策方面。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政权,开始在文化教育领域大力推行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和教育措施。【4】尽管这些文教政策和教育措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颁行,对于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对于各民族之间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和融合以及缓解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却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二)统一全国后的汉化政策 1262年李檀檀“联姻”(和亲)政策是古今中外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间的政治矛盾和民族冲突一贯使用的重要策略和外交手段。西汉的“和亲”政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