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第二讲-庚寅春[精选]
参 阅 书 目 朱子《大学章句》(载《四书章句集注》) 朱子《大学或问》(载《朱子全书》第陆册) 《礼记·大学第四十二》(载《十三经注疏》)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史记》第七册) 一、《四书》及其研读之次第 《三字经》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四书集注》这是朱子终其一生的心血,临没前数日,犹有改笔。“然则我子朱子之苦心瘁力于斯者,何为也哉?盖以四子之书为两间至精之理,为孔门至精之文。为之注者,必至当而不可易,乃与斯文为所负焉耳,此子朱子之意也。” 二、如何研读《大学》 朱子曰:“可将《大学》用数月工夫看去。”? ?又曰:“须逐段读教透,默自记得,使心口相应。”? ?又曰:“读《大学》,且逐段挨。看这段时,似得无后面底。看第二段,却思量前段,令文意联属,却不妨。” 此是透辟文理之法。 二、《大学》——儒家之政治理论 《大学》论政,即从孔子德治之主张,引申而成有系统之理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下续) 三、结语:《大学》与“士”及“仕” “四书五经”之说成于宋儒,尤其到了朱子更成就了与“五经”并重的“四书学”,朱子认为:《大学》“是书垂世立教之大典,通为天下后世而言者也。(中略)盖不先乎《大学》,无以提挈纲领而尽《论》、《孟》之精微;不参之《论》、《孟》,无以融贯会通而极《中庸》之归趣;然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以是观之,则务讲学者,故不可不急于《四书》,而读《四书》,又不可不先于《大学》,亦已明矣。” * 第二讲 曾子《大学》——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孔子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伋字子思,从曾子舆学。常虑当世无可传道之人,乃以其闻于曾子者,著《大学》一书;复以体验有得者,著《中庸》一书,以垂教后世。故说,曾子之深于礼,殆有过于子夏,而《论语》及《学》、《庸》,皆出于曾子之门人。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朱子《大学章句序云》:“《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勉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进一步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圣人作今《大学》,便要使人齐入于圣人之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