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长顺白云山建文皇帝潜藏处[精选].docVIP

贵州长顺白云山建文皇帝潜藏处[精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长顺白云山建文皇帝潜藏处[精选]

贵州长顺白云山建文皇帝潜藏处 ?? ? 师言   我国佛教名山不计其数,单是以白云山为名的就有19座。贵州长顺白云山具有唯一性、帝王性、神秘性。它是明朝建文帝潜藏32年之久的地方。   自从三皇五帝始,到清末宣统止,我国共有皇帝661个。自汉明帝时期佛教 传入我国,帝王信仰佛教的不少,真正当过和尚的只有四个。亦帝亦僧的梁武帝,先僧后帝的朱元璋,先帝后僧的南宋恭帝和明建文帝。自己开山建寺,当和尚超过40年的只有建文帝。清顺治皇帝因爱妃病故悲伤不已,毅然出家当和尚,纯属传说,不是事实。 贵州长顺白云山的白云寺,就是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开山建造的。从1408年——1440年32年间建文帝在白云山出家修行,白云山因此成为黔中佛教圣地,成为我国西南帝王佛教文化圣地。贵州长顺白云山是建文帝留下遗迹最多的地方。 远在南京的建文帝为何在几千里之外的贵州长顺白云山开山建寺,潜藏修行32年?这要从明朝“靖难之役”说起。 “靖难之役”为变天  叔争侄位叔胜侄 “靖”有清除之意,“难”就是灾难,“靖难”就是扫除灾难的意思。明朝“靖难之役”就是叔叔朱棣以侄儿朱允炆身边有奸臣会带来灾难,要“清君侧”,扫除奸臣为名发动的战争。 它实质上是叔叔燕王朱棣向侄儿建文帝朱允炆争夺皇位的战争,是明朝统治阶级的一场内战。 这场内战是不可避免的。是朱元璋不肯打破皇位继承秩序,要把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又不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一方面竭力抑制有夺位野心和能量的儿子们,另一方面努力壮大宽厚文弱、缺少掌权能力的长孙朱允炆势力的必然结果。“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即1399年7月初七,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进兵南京开始,到1402年6月12日燕军攻入南京,朱棣夺得皇位,改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止,历时三年。 事后,人们争论,朱元璋在有生之年,对儿孙们这场残酷的皇位争夺是没有预见呢?还是管不得力?或者认为不必管,不想管,管不了?而今,只有天知道啰! 拥有一国之力的好皇帝朱允炆为何斗不赢只有一方之地的藩王朱棣? 建文帝懦弱,优柔寡断,不懂军事;朱元璋为保皇权,大肆杀戮功臣宿将,朝廷已武无猛将,文无出类拔萃之高参;“秀才朝廷”,集中了一帮迂腐的书生;又遇奸诈太监出卖军情。朱棣彪悍,能征善战;一代枭雄蓄谋夺权,武有战将,文有高参;太监密报加速其胜。这样懦弱的皇帝和迂腐的大臣和彪悍的、蓄谋夺权的朱棣反差太大啰!建文帝安能不败? “建文”成“永乐”  旧帝在何方?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不知所终?其去向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真实呢? 其一,兵败自焚说。朱棣兵进南京市金川门,建文帝和皇后及七岁的太子一起闭宫自焚。朱棣赶来抢救,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不胜悲戚,抚尸痛哭,备礼厚葬,遣官致祭,辍(chuo 第二声)朝三日。 兵败自焚说是朱棣最希望的结局,也是最不可信、最经不起推敲的结局。 一俱被烧得是男是女都分不出的焦尸,凭什么说他是建文帝?朱棣厚葬焦尸,只为遮人耳目,只为“名正言顺”地登上皇帝宝座。如果那具焦尸就是建文帝,就不会发生郑和七下西洋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胡滢(ying 音迎)被“夺情”只为暗地访查建文帝的事情。 建文帝根本没有被烧死在宫中。“永乐”十五年,即“靖难之役”后十五年,明朝发生谷王反叛的事情。谷王反叛时说:当年开金川门迎朱棣进城,实际是为放建文帝出城,现在举兵是为建文帝复辟。谷王是金川门之变的当事人,其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其二,漂洋出海说。朱棣先派心腹太监郑和到云南寻找一年多,毫无结果,又怀疑建文帝逃往海外。传说建文帝逃出皇宫,泛舟出海,远走南洋避难,过着恬(tian)然处得的隐居生活。于是派郑和七下西洋,名为“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实为寻找建文帝,首要任务是寻找建文帝,其次才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船队规模多达百余艘,往返一次多时两三年,少时几个月;船队人数多时过两万,少时也几千,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成千上万人在海外寻找28年都没有找到,说明漂洋出海说也不成立。 其三,出家为僧说。当朱棣逼进南京城时,少监王钺(音越)提醒建文帝:太祖驾崩前曾留下一个朱红锦盒,叮嘱在紧急时刻打开。找到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套僧人度牒、袈裟、鞋帽,还有剃刀和白金十锭。翰林院编修程济立马为建文帝等到人剃发,建文帝以“应文”为法号,吴王教授杨应能以“应能”为法号,监察御史叶希贤以“应贤”为法号打扮成僧人,准备逃走。当时在宫中的五六十人恸(音痛)哭仆地,俱愿随亡。帝曰:“人多恐败露,各宜取便”。又说:“今后但以师弟称,不必拘主臣也”。最终一二十人跟随建文帝从宫中的阴沟逃出宫廷。 出家为僧说比较接近历史真实。因为比较符合情理,又有众多建文帝行踪遗迹。 建文帝逃出宫廷征求随行人的意见:“吾往滇,依西平王如何?”。跟随大臣史彬说;朱棣势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