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精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敏反应[精选]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发生机理。 2、熟悉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3、了解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案例 患者,男,20岁。因化脓性中耳炎,到医院肌注青霉素钠盐80万U,每日2次(皮试阴性)。3日后病情不见好转,改用氨苄青霉素,因青霉素族制剂均用青霉素钠盐试敏,故未作皮试即肌注氨苄青霉素1.0g。注后患者感恶心、头晕,随即昏倒。并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四肢发凉、意识不清。查:P120次/min,BP70/50mmHg,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理: 患者,男,20岁。因化脓性中耳炎,到医院肌注青霉素钠盐80万U,每日2次(皮试阴性)。3日后病情不见好转,改用氨苄青霉素,因青霉素族制剂均用青霉素钠盐试敏,故未作皮试即肌注氨苄青霉素1.0g。注后患者感恶心、头晕,随即昏倒。并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四肢发凉、意识不清。查:P120次/min,BP70/50mmHg,考虑为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并吸氧、保温,10min后患者发出呻吟、意识渐清,又静滴碳酸氢钠100ml,30min后再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呼吸渐平稳。2h后症状基本消失。 三、临床常见的疾病 5、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细胞与链球菌有共同的抗原,与自身抗体交叉反应。 6、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成分,与自身抗体交叉反应 二、特点 二、特点: 1、反应慢,2~3天达反应高峰,消失也慢(发敏缓慢) 2、由致敏T细胞介导完成,抗体、补体不参与 3、无个体差异 三、临床常见的疾病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 1:15分钟出现1cm的界限清晰的风团 2:5-12小时出现超过5cm的红肿、出血、坏死 3:24-48小时出现的1cm的红肿、硬结 防治原则 1、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 1)询问病史 2)皮肤试验:青霉素皮试 异种动物血清 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 脱敏注射:抗毒素皮肤试验阳性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的方法。 减敏治疗:对已查明变应原却无法避免接触的,可采用小剂量、长间隔(1周左右)、逐渐增量、多次皮下注射变应原的方法,达到减敏的目的。 3、药物治疗: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②拮抗生物活性介质③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④免疫抑制剂: 作 业 1、解释:超敏反应 2、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病、防治原则。 3、比较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病。 吞噬细胞 靶细胞 C1q K细胞 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靶细胞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特点: 1、多数有个体差异(输血反应除外) 2、抗体IgG、IgM,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反应,结果使靶细胞溶解 3、细胞性抗原引起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三、临床常见的疾病 临床上可出现 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因:药物半抗原(如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早基多巴、氯霉素、磺胺、苯海拉明等)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或血浆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后,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当药物再次进入时发生超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2、新生儿溶血症: 由母子血型抗原不同引起(主要是Rh血型不符所致)。 3、输血反应: 输入异型血液后,因人体血液中有天然ABO血型抗体,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 4.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三节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一、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2.中性粒细胞 3.血小板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 (1)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 (2)吸引中性粒细胞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 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 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反应是由中等大小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