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对数的运算性质》 阜蒙县第二高中 姜涛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必修1中3.2.1的第二节课。在此之前的一节课中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常用对数以及如何用计算器来求对数。本节课所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本小节的重点,在这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完成对数运算法则的学习。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对数的3个运算法则,克服对对数运算的一些误解,如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错误地迁移到对数的运算中,误以为,等。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把对数的运算法则先告诉学生,教学的重心放在对这些运算法则的确认上,即设法证明这些运算法则.对数的运算法则有哪些?为什么就这些?都是由教师给出的,学生不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忽视这些结论来源的教学。另外,教师对学生事实上容易产生的误解采取回避的方式,待作业中或者考试时出现错误时再加以纠正,并不是从源头上防止错误的产生。 由于现在的学生手中普遍有计算器,就可以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发现真理,自觉纠正错误,自我教育。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掌握了指数的运算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发现式教法,并合理运用来辅助教学。、的值,通过计算器计算,填写下述表格: 这是某小组填写的表格如下: (任意给出) 2001 3.1416 202315 0.3567 (任意给出) 1949 2.7183 0.7856 56.89 3.3042 0.4972 5.3060 -0.4477 3.2898 0.4343 -0.1048 1.7550 6.5910 0.9315 5.2012 1.3073 0.0114 0.0629 5.4108 -2.2027 10.8603 0.2159 -0.5561 -0.7856 1.0044 1.1448 -50.6308 -0.2551 6.5911 0.9314 5.2012 1.3073 0.0114 0.0629 5.4108 -2.2027 3.5966 0.7679 5.3060 1.7578 1.7160 -0.3734 5.3060 无 2.探究归纳得出结论 让学生对自己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如果a>0,a≠1,>0,>0,那么 ①=; ②=; 教师引导:若①中的会怎样呢? 学生探究:==+=2 师:进一步呢? 生:==+=3 师:由此猜想:=4,……,=,即得: ③=(n∈R). 3.证明对数的运算性质 (1)让学生填写下表:(复习和巩固) 指数与对数对比表 式子 名称 ——幂的底数 ——幂的指数 ——幂值 ——对数的底 ——以a为底的的对数 ——真数 运算性质 (a>0,a≠1,) (a>0,a≠1,M>0,N>0,) (2) 证明性质① 学生探究,教师补充整理: 设, ,则, ∵ ∴= ,即=+ (3)对性质②③课后自己完成。 4.操作演练、加深理解 例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例2.用,,表示下列各式: ① ② 例3.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 ② 课堂练习(小组讨论) ① ② ③ 已知,求的值 5.反馈小结: 通过本节课对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你认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6.布置作业:课本练习:A.1;练习B.1,2 七、教学效果预测: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计算器给了学生一个可以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工具。学生利用计算器这一学习工具,生成数据,收集数据,观察数据,分析它们间的关系,形成数学结论,动手、动眼、动脑,俨然是一个实验者、研究者。 (二)实现个别化学习,改变一班人做同一道题的状况,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改造学生的学法。 (三)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学习数学。学习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也需要同伴的帮助,有时同伴的帮助显得更为重要。同伴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促进,其教学效果可能更好,教育意义更为深刻。 (四)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思维“参与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经常把教学设计成学生的活动,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八、评价分析: 如何得到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如何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将印制

文档评论(0)

sa1fs5g1xc1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