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机化学[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有机化学[精选]

周维善,浙江绍兴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药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为中国甾体激素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蒋锡夔,男,1926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南京/杭州,回族。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在国外曾提出并证明了氟烯与SO3反应生成β─磺内酯, 发明了一种有用的有机反应。回国后领导完成了多氟橡种胶和氟塑料的研究工作,为军工和民用做出了贡献。 1978年在国内创建了物理有机化学实验室,在有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和亲卤反应,结构─性能关系,新颖反应机理探索,溶剂和微环境效应,疏水亲脂作用等方面均有建树。特别是对有机分子的簇集和自卷现象以及对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参数σ的建立和应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陆熙炎,有机化学家。曾参与铀萃取剂的研究,实现了中国第一个萃取剂P-204的工业化生产,为中国原子能工业作出了贡献;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所取得的多项出色研究成果,从而使他在这一领域跻身于国际前沿。江苏苏州人。1951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 后从事有机磷、有机锡化学研究。了80年代初转入有机合成中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是中国较早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之一。主要工作为从金属有机化学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许多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如氢转移反应; 低价过渡金属和烯丙基碳-氧-杂原子键的反应; 烯丙基碳-磷键的化学127;钯催化下双官能团的成环反应,贫电子炔烃的化学,叔膦催化的贫电子炔烃的[3+2]环加成反应等。陈庆云(1929.1-)湖南湘乡人。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和国际知名有机氟化学家长期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工作。50年代对六氟丙酮的反应的研究后发现一个制备六氟双酚的方法获苏联专利;后侧重于全氟和多氟烷基磺酸及电单子转移反应的研究。发现13个二氟卡宾前体,其中5个可作为三氟甲基化试剂。近十年来系统研究全氟碘代烷在多种金属、亲核试剂或紫外光引发下的单电子转移反应,成功地将全氟烷基引入研究分子,为含氟材料和有机氟化学作出了贡献。戴立信,祖籍江苏省句容县,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信,有机化学家。早期从事金霉素和有机硼化学研究;之后较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80年代以后的研究兴趣在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是通过金属有机化学的不对称合成。最近的工作集中在立体选择性的合成官能团化的环氧化合物和氮杂环丙烷化合物方面。关注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在科研选题上力求高起点和创新性。在金属有机化学促进的不对称合成方面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袁承业,有机化学家。早期从事氨基酸及多肽的合成研究,将氮芥结构引入氨基酸分子获得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后根据国家需要,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后结合中国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获得一批有经济价值的成果。麻生明,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引入亲核性官能团,解决了联烯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反应活性及选择性调控,为环状化合物的合成建立了高效合成方法学;发展了从2,3-联烯酸合成γ-丁烯酸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建立了过渡金属参与手征性中心形成的一锅法双金属共催化的合成方法。同时,实现了同一底物中几种碳-碳键断裂间的选择性调控,提出了杂环化合物的多样性合成方法。1902年 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1905年 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10年 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2年 维克多·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萨巴蒂埃 (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1923年 普雷格尔 (Fritz Pregl,1869—1930) 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50年 第尔斯(Otto Diels,1876—1954)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 阿尔德 (Kurt Alder,1902—1958)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 1963年纳塔 (Giulio Natta,1903—1979) 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 Ziegler,1898—1973)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1969年 巴顿(Derek H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