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征文 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兴隆林区基层法院 黄连海 二0一0年六月十日 作者简介: 黄连海,男,1969年12月9日出生,汉族,兴隆林区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住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地区十三委8号楼一单元503室。 电话邮编:151801 邮箱:huanglh7479@126.com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特此声明。 作者签名: 2010年6月10日 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精神上得失,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了。对损害赔偿不仅仅停留在医药费及误工费以及营养费的赔偿上了,更多的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而哪些损害可以确定为精神损害、精神损害应得到多少赔偿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法官们。审判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只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才能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类型的案件,才能真正作到为人民排忧解难,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8日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正是适应现今社会而出台的。它的出台,为法院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在实践中还缺乏统一的赔偿标准和尺度,致使几乎是同样的事实的案件而赔偿金额相差悬殊情况的发生。因此确定一个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是审判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如何确定这一标准呢?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范围有哪些呢?如何使此类案件走向正规范呢?关于对此笔者在学习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只期望能为更好解决此类案尽绵薄之力。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所谓精神损害,是指侵害人不法侵害他人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名称等人身权利,给受害人的人格、精神、尊严、信誉造成非财产的损害。故精神损害赔偿即为对该非财产损害给予的赔偿。 精神损害是无形的,精神受损的价值能否正确确定,我想现无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实践中,法官都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8日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六种因素,结合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而自由裁量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赔偿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它只是对受到精神损害的人的一种物质的补偿,因此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更确切地说应为精神损害“补偿”,从字面上来解释“赔偿”在感观上应是有具体的数目,具体的损害程度和具体的形状,针对具体的损失给予的赔付;而“补偿”在感观上给人一种从公平的角度、对受损者的一种安慰性赔付,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它没有具体的价格,也没有具体的损害程度(因精神损害是无形的),无法计算其具体的损失,只是从人性的角度给予受损者以补 偿。因此称精神损害“补偿”更贴切一些。对该称谓在此不作过多的论述,因其并非本文论述的重点,我将着重论述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以及解决此类案件的办法。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一)自然人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民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从此规定可以看出,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仅限于公民的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遭受侵害。经过实践,此范围过于狭窄,许多不在此范围内的精神损害赔偿主张,也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如曾经电视报导的王青云诉某摄影公司遗失其唐山地震中丧生父母遗照损害赔偿案,该案中原告王青云在痛失父母后,只存有父母唯一一张照片,可谓珍贵,在其将父母的照片拿到某摄影公司进行翻版冲印中遗失,最后受诉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精神抚慰金8千元。该案中的标的并不包含在民法通则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内。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8日公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使一些精神损害的主张有法可依,从而更加完善了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最高院在《解释》中增加了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等(详见《解释》第1、2、3、4、7、8条)。纵观我国各种法律,可以看到,只要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就应得到维护,这也是立法宗旨。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故应对侵害者以制裁,以维护每位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教育每一位公民合法行事。因此我认为只要人的精神受到不应有的损害,如产生痛苦、愤怒、悲

文档评论(0)

34shart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