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广济桥监测技术设计方案..doc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广济桥监测技术设计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广济桥监测技术设计方案.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广济桥监测技术设计方案 一、背景 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广济桥,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由鄞人陈守清募建,后世五百多年中,桥不断得到重修和修补。桥全长89.70米,桥宽5.42米,上下共169级台阶,中间最大的的石拱跨度为15.6米,南北各有三个对应的的石拱,分别为11.8米、8.0米、5.4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望柱64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莲。广济长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 广济桥是塘栖镇最著名的一处古迹,1989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栖广济桥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而且还载入中国桥梁建筑史册。这是因为,广济桥建筑历史悠久,系石拱桥,七孔拱形对称,造型非常优美,跨度大,受力合理,不仅是京杭大运河上惟一,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因此,从广济桥建筑中发现,在数百年前,就有建筑力学的技术经验,从中找到空间结构技术原理,从简单的拱形跨度,发展到现代复杂的空间结构技术。 广济桥也是千里古运河上唯一一座七孔石桥,其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保持城镇的传统格局与风貌以及各种文物古迹,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的必要条件和特殊需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岁月的无情侵蚀,广济桥本体桥面、桥身、桥墩、拱圈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石块风化、石墙裂缝、拱圈变形等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多年来一直被不断地进行着保护和维修,由于广济桥长期暴露在户外,受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很难避免,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完整地保护好广济桥。提高保护修缮的预见性,降低破坏广济桥原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的可能性,非常有必要对广济桥实施监测工作。 二、监测依据 《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 《实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年)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行条例》(2003年)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2006年)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年) 《古迹、建筑群和遗址的记录准则》(2003年)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3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国务院,2008年)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4年) 《西安宣誓——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2005年) 《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1999年5月)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技术规范》 三、监测目的和意义 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由于广济桥的复杂性、古建筑材料质量不确定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广济桥的保护需要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工程广济桥的结构安全和人员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科学指导广济桥保护管理工作。通过动态的监测工作可以了解施广济桥结构的实际石块风化、石墙裂缝、拱圈变形、沉降位移等,为广济桥保护管理提供实测数据和资料。根据实测数据的反馈,实时调整和优化广济桥保护管理工作,确保广济桥保护工作中在可控的管理范围之中。 3、保障广济桥文物相关社会利益。通过对广济桥全过程中不间断的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及时调整广济桥保护管理工作,确保广济桥科学、合理、有序进行保护管理提供依据,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4、监测工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确保广济桥安全性及景观其价值,保护广济桥遗产的真实性 、完整性和维护可持续性的原则。 5、全面规划,广济桥的监测应紧密与保护维修设计相结合,突出监测重点,合理布点,确保监测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通过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监测,对监测资料、数据进行认真核实,科学分析形成有较的监测成果。为保护广济桥提出科学的依据。 四、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文物古迹监测按其特点不同,一般分为内部变形观测、外部变形观测、其他观测项目三大类。由于古建物结构的检测,难度较大,为了使广济桥得到更好的保护,本次监测工作主要采用外部变形观测。对于不同的文物古迹项目,变形监测的工作内容和监测重点是有不同的。

文档评论(0)

fglgf11gf21g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