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集中培训的收获与体会.doc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集中培训的收获与体会

新课程集中培训的收获与体会 2013年1月5日至11日,我参加了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第二次集中培训。我们聆听了xx等专家的讲座;参加了xx和xx老师主持的工作坊和教师论坛的活动;听取了教育家班xx同学示范带学的专题讲座;与我们工作四室的导师xx等人见面商讨下一步的活动安排;与很多学习伙伴交流了关于一线基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还实地考察了xx,一次次理论大餐,一场场思想盛宴,让人回味无穷。 本次培训学习期间,专家们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尤其是集中在关于“教师研究,教师成长”的主题上,是十分正确的。这是教师永远最关注的内容,也是教师最值得寻觅探求的地方,更是教师一生追求所在,这次集中培训让我获益匪浅。 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我深刻感受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它催生着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活动的方式,激发起我们促进教育进步和变革教育现实的热情。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改革的前沿,积极思考新课改中的相关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教育,以独到的见解诠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教材观、课堂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出色的教师,我有三点体会: 一、必须更新观念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问题。不要说“道理我都懂”,若做不到就不算懂。或许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要转化成教育理念才行,理念才决定有效的行动,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虽然我们不骄傲地宣称“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也不张扬地自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目的要育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敬业地教书,一心一意地教书,其结果顶多就是一教书匠,永远成不了教育的行家,真正的教育行家。 何谓教育?教育是唱给年轻人的歌,是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是为成长吟诵的诗,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是智慧的播撒,幸福的营造,是灵魂的引领,心灵的感召。 何谓教师?教师应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一个智慧的研究者。温暖与智慧,共同融合成教师这个美丽的职业。教师,如同一抹冬日里的阳光,为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送去温暖;教师犹如一本飘散着智慧的书,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永恒使命。 何谓教学?教学是师生视界融合,心灵晤对,灵感生发,智慧探险的历程。这一历程充满了不确定的模糊美,复杂开放的整合美,它同样也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技艺之美与智慧之美的融合。 何谓课堂?课堂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场景。教师是有限的空间,而课堂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它可以是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因此,只要是以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存在方式的场景都可以是课堂。 诚然,新的教育理念,好的课程设计,棒的教材内容,要产生效应,还要转化成教育的具体步骤,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种变革,对教师既是良性成长的机遇,更是脱胎换骨的挑战,甚至会有些“阵痛”。所以要做到课程,教材适应学生,教师必须先来一个“洗心革面”,首先在这种转变中“得分”,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主动权。 (Www.qb5200.coM) 二、做好课改实践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权威者转向参与者,激励者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当前,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地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是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和课堂以外的更多。如果教材是一章乐谱,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本身优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技巧为乐曲赋予了第二生命,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教材的奴隶,他们是教材的主人和开发者。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周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法则”,如今受到了极大挑战。长期以来是课程、教材主宰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