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综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泊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综述.

湖泊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综述金立成 图9.河蟹单产与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关系 该研究为合理地放养河蟹从而保护沉水植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2.4、草型清水稳态的生态系统临界参数 为了完成课题中的预计目标,我们从野外调查、定位研究、实验种群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工作进展分述如下: 2.4.1、继续对洪湖、粱子湖、西梁湖、龙感湖、鄱阳湖的水生植被进行考察,今年的重点考察湖泊是粱子湖、龙感湖和鄱阳湖。 2.4.2、在洪湖完成了三种水生植物优势种(菰、莲和微齿眼子菜)的原位分解实验以及外源营养对植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这一部分工作已经结束。 2.4.3、在西梁湖约1000m2的围栏中,完成了4种群落类型中植物、水和底泥中氮、磷等的月变化动态检测,以及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群落对湖泊氮磷循环的影响。同时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湖泊底泥再悬浮的影响及再悬浮的季节变化特征。目前该项研究的调查部分已经结束,大部分指标已经测定,估计今年底能够全部结束。 2.4.4、在东湖和我园的水生植物研究基地,完成了两种沉水植物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短期生理生态与种群动态研究。实验条件下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营养的影响和响应研究基本结束,目前正在进行大量的样品分析测试工作。 2.4.5、对上一年度所筛选的一种能够取代凤眼莲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乡土水生植物,今年重点开展了其实验种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开始进行该植物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收效率研究。 2.4.6、初步开展了沉水植物稳定种群对营养输入的响应研究。 结合以往的工作积累,本年度在学术方面的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研究了4种沉水植物在不同水质营养条件下的实验种群动态与物质分配。目前穗花狐尾藻的实验与分析工作已经结束,其他植物的实验已完成,正进行分析工作。以穗花狐尾藻为例,随着水体营养浓度的增加,穗花狐尾藻表现出有性生殖减弱至消失、营养繁殖功能增强的趋势,由于其无性繁殖以断枝方式为主,我们推断,这与该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一定关系,即该植物通过断枝的随水流散布达到降低水环境的胁迫、提高种群生存机会的作用。严重富营养化对水生植物而言均是一种致死因素。不同水生植物在富营养水体中的物质分配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反映出它们的富营养化耐受性差异。水生植物在富营养水体中的营养积累与分配特点与营养程度较低情况下可能存在显着不同。 不同基质营养条件下菹草的生长研究工作已经完成,通过不同营养浓度底质对菹草的实验,初步发现营养胁迫(低浓度和高浓度基质营养)条件下,菹草将通过迅速形成营养繁殖体的方式逃避胁迫。初步结果表明当底质中的N浓度大于0.5 g/kg、P浓度大于0.468 g/kg时,菹草的生长将受到限制。菹草是公认的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高度耐受性的沉水植物,往往作为沉水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先锋种类,本工作为更好地利用这一种类提供了一方面的基础数据。 研究了微齿眼子菜和苦草在不同水体营养条件下的最小生存种群问题,分析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生活型的沉水植物表现不一样,在重富营养条件下,当微齿眼子菜的种群规模大于48株/m2时,植被生长良好,水体质量得以改善,藻类生物量少;而苦草对水质的耐受性强并且克隆繁殖能力强,当种群规模大于16株/m2时,植被就能自然恢复。 在洪湖进行了3种水生植物优势种菰、莲和微齿眼子菜在自然(原位)和不同水体氮、磷浓度下的分解速率、营养盐在不同分解阶段的吸收和释放特点以及在植物分解过程中对洪湖水体营养循环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菰茎、莲叶柄和微齿眼子菜的分解速率相似,k值在-0.0022至-0.0045之间,最慢的是原位分解的微齿眼子菜,k值为-0.0022,半数分解需300-315天;菰叶和莲叶的分解速率相当,k值在-0.0059至-0.0071之间,分解速度最快的是莲叶,k值为-0.0071,半数分解需97-99天。菰茎、莲叶柄及微齿眼子菜低的分解速度是由于其低的营养物含量、高的纤维素和厚壁组织含量。不同水体氮磷浓度对分解速度没有显着影响,大小网孔对微齿眼子菜的分解没有显着影响。三种植物的营养释放对水体营养浓度的变化影响巨大,分解速率较低的植物对湖泊演替的影响显着。 在封闭体系中研究了三种沉水植物苦草、穗花狐尾藻和微齿眼子菜对水体营养分配的影响。底泥营养是实验体系中营养的主体,对总磷(TP)的分析表明:(1)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随着生物量的增加吸收P的能力不断增加,但到一定时期,其P的含量反而降低;(2)底泥中的P随植物的吸收逐渐减少,但这种减少并不是匀速的,而是表现为一个波动的过程;(3)三种植物对P的吸收能力有显着差异(P0.001),以植物体P含量表示,苦草干物质中P的含量最大,穗华狐尾藻次之,微齿眼子菜最小。 在西梁湖实验基地研究了不同水生植被类型对湖泊底泥再悬浮的影响及再悬浮的季节变化特征。群落生物量与悬浮物量大致呈相反

文档评论(0)

s4c2bg5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