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下)[精选].docVIP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下)[精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下)[精选]

冰点特稿第919期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下) 王丽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16日 ? 12 版) ????台湾佛光山为高中学生举办点灯祈福法会,期许毕业生金榜题名。 ????CFP供图 ????高考临近,江苏淮安某中学校门外,家长给上晚自习的高三孩子送晚餐。 ????贺敬华摄 ????中华文化的复兴须从礼仪的重建开始,而重建的起点便是国民教育,包括国文(语文)教育 ????台湾学测国文在中国传统文化类试题中,有一类试题是大陆试卷中付诸阙如的——传统礼仪文化常识。这类试题几乎年年出现,所占分值只有两分,但似花圃中的奇花异卉,引起笔者极大兴趣。如2012年单选题: ????下列□□中的词语,依序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 ????甲、近自海外旅游归来,特选购当地名产乙盒,敬希□□ ????乙、来访未晤,因有要事相商,明早十时再趋拜,务请□□为幸 ????丙、兹订于元月十七日下午六时,敬备□□,恭候光临 ????(A)哂纳/赐见/菲酌 ????(B)拜收/稍待/嘉礼 ????(C)笑纳/曲留/华筵 ????(D)惠存/恭候/贺仪 ????笔者刚一看到这道题时有些茫然——这些文绉绉的敬语谦词太陌生了,陌生得好像属于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化;但又似曾相识,它们存在于民国时期,即笔者的祖父或比祖父辈更早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今天的大陆人来说,它们已经消失了至少有半个多世纪,一如进了博物馆里的“化石”。此题答案为“A”。 ????并且,此类题目常有所“出新”。如2001年单选题: ????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这道试题将考生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又带有几分游戏性质,显得亲切而有趣。试题不单考查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了解,还有对联的鉴赏能力,其中也包含了语文应用能力。并且,试题本身既体现了汉语言文辞之美,也散发着中国文化人情之美,生动地诠释了美善合一之特征。如果用北京教育考试院《考试说明》来表达,这样的试题正属于“蕴含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有“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此题答案为“A”。 ????历年学测国文中,像这样生动鲜活的试题还有不少,涉及的常识性内容也相当之广,有婚娶的请柬写法,有讣告的写法,有谢启的写法,有竖式信封格式的写法,还有书信提称语和祝词的用法,等等。在命题形式上,充分呈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又顾及其日用功能,即儒家所谓“道不远人”。如2010年单选题: ????请依下列各组人物的关系,选出正确的书信「提称语」的用法: ????(A)苏轼写信给苏洵,可使用「左右」 ????(B)李白写信给杜甫,可使用「大鉴」 ????(C)曾巩写信给欧阳修,可使用「知悉」 ????(D)左光斗写信给史可法,可使用「钧鉴」 ????此题的答案是“B”。题目巧妙地将中国历史常识、文学史常识和传统礼仪文化常识熔于一炉。不过,这些试题恐怕连一些大陆语文教师也未必答得出来,包括笔者在内。因为,近数十年我们基本上缺失了传统礼仪文化方面的教育。平日给对方写信,无论长幼尊卑,亲疏远近,提称语大概多是“你好”,信末的祝词常为“此致?敬礼”。至于社会人际交往的称谓更是混乱不堪。笔者也只是近年与台湾朋友邮件往还时,才第一次看到“大鉴、钧鉴”一类文绉绉的书信用语——才发现这些在文革中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在台湾居然还好好地“活”着! ????笔者每每看到这类试题时,脑海中便会出现汉语中那些古老而美好的词句:“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而为君子曰”、“发乎情止乎礼”,等等。并且,也会想起网上近年流行的一个段子,名曰“这些年被我们毁掉的词”,其中有“小姐”“美女”“老板”“教授”等;想起在国际航班上大打出手的大陆同胞;想起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社会大讨论;当然,也想起汉语之谓“斯文扫地”…… ????中华文明的基础是礼乐文化。早在战国至秦汉年间,便有了完整记载社会典章制度、后被宋朝理学家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礼记·曲礼上》有这样的阐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这句话表明:礼即是人和禽兽的分野,也是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