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文本课程..doc

  1. 1、本文档共5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教育技术文本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 傅钢善 第一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学习目标 理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育的挑战? 领会技术的哲学内涵? 掌握教育技术的本质? ? 记住教育技术学的主要实践领域、学科性质 理解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 主要内容 信息时代的教育? ? 技术与技术哲学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分析AECT’94定义与AECT2005定义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2.什么是技术?什么是教育技术?   3.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学有何现实意义?   4.请上网查找我国近五年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的政策、计划及推行的大的工程有哪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教育研究》,1997(5)   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infocourse/paper/2001030102.htm   3.安宝生?中国教育如何面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热潮,《教育研究》1996(3)   4.韦钰?《中国远程教育》2001(1)   5.戴国家等?跨越时空——媒体的发展与科技推动[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futureedu/index.html   7./   8.   9.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论教育技术的内涵,   /jyjszz/NO1/text1/102.htm   10.梅家驹? 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  /论著选摘/梅家驹/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htm   11.周宗伟? 关于教育技术的人文反思  /论著选摘/周宗伟/关于教育技术的人文反思.htm   12.顾明远? 教育技术学和21世纪的教育,   /articledigest3/instructionaltechnology_and_21century.htm   13.顾明远? 我对电化教育的认识,   /articledigest3/recognize_electric_education.htm   14.杨开城? 有关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几点反思,   /web/jiaoyujishu/5.htm   15.何克抗?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Expert/HEKK/DangDai-IT-YanJiu.htm   16.3:91/pzxkt/material/study/jyjs3001.htm   17.3:91//Pzxkt/material/study/jyjs4004.htm   18.陶文昭、詹英?《网络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7)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   经受血与火的洗礼,踏过刀耕火种的田野,穿越了机器的轰鸣,人类正在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社会。由于受到信息社会主流文化和技术支柱的深刻影响,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一、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   一个时代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通过考察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大体上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我们之所以说人类正在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掌握信息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多媒体与网络的概念几乎人人皆知。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渐普遍,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已经构成了当今时代的社会细胞。一个社会,它的社会细胞业已成熟了,那么这个时代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临了。   其次,人们对于信息的价值、态度已经达到空前的地步,信息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信息,谁就占尽了先机,就拥有了商机。这种信息的社会态度和信息社会价值观,导致了国家与国家、地区之间甚至个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而这种“信息贫富差异”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对信息的趋求。   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人们对信息社会价值的普遍认同,信息的痕迹已经无处不在,它业已深入人们的各行各业。政府在上网,企业在大搞电子商务,学校积极地开展基于互联网远程教育,国家教育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面向中小学的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也在加紧实施,透过深圳的“E城市”,我们几乎已经看到了一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   最后,从20世纪的后几十年,特别是后十年,网络在我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以网络文化为核心的信息文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对于信息社会的社会特征,不同的人依据自己的出发点和认识角度,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信息社会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社

文档评论(0)

v4v5v4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