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 气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大气的结构 (一)大气湍流 湍流或称紊流,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流体流动。通常将流体的极端无规则运动称为湍流。大气的极端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 按照湍流形成的原因可分两种湍流。由铅直方向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产生的湍流,叫热力湍流。它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大气稳定度。由铅直方向风速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地面粗糙度产生的湍流,叫机械湍流。它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实际湍流是上述两种湍流的迭加。 湍流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它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大气中污染物能被扩散,主要是湍流的贡献。 平原地区农村及城市远郊区的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如下: A、B、C级稳定度直接由表B3和表B4查算,D、E、F级稳定度则需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由《导则》表B3和表B4查算。 工业区或城区中的点源,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如下: A、B级不提级,C级提到B级,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再按《导则》表B3和表B4查算。 2、混合层 大气边界层是指对流层内贴近地表面约1~1.5Km厚的一层。大气边界层的上面是自由大气层。大气边界层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在它上边缘的风速为地转风速,进入大气边界层之后,风向、风速都发生切变。在地表面由于粘性附着作用,速度梯度最大,直至风速为0;风向的切变是由于空气运动伴随着地球柯氏力引起的。大气边界层的高度(或厚度)和结构与大气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或大气稳定度密切相关。中性或不稳定时,由于动力或热力湍流的作用,边界层内上下层之间产生强烈的动量或热量交换。通常把出现这一现象的层称为混合层。混合层向上发展时,常受到位于边界层上边缘的逆温层底部的限制。与此同时也限制了混合层内污染物的再向上扩散。观测表明:这一逆温层底(即混合层顶)上下两侧的污染物浓度可相差5~10倍;混合层厚度越小,这一差值就越大。通常认为:中性和不稳定时的混合层高度和大气边界层高度是一致的。 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是矢量。局地风场,系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地方性风,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和城市热导环流等。 风玫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地面气象资料中几个风向出现的频率,然后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大小。 风频最大的风向,称为主导风向,其下风向即为污染几率最大的方位。 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一)工作任务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择、排污口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4.3.1 评价等级 C0i的取值 一般选用GB3095 中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等级做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4.3.2 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一、二级评价:进一步预测模式 三级评价:估算模式 4.3.3 评价范围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 %为半径的圆或2×D1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 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 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全章)》PPT教学课件.ppt VIP
- 202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121全等三角形公开课课件.pptx VIP
- 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技术技术交底.pdf VIP
- qc080000内部质量审核查检表.doc VIP
- 2024中国邮政邮储银行秋招历年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pdf VIP
- (高清版)DB62∕T 25-3111-2016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pdf VIP
- 电力系统暂态解析.pdf VIP
-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三年级上册《10 公共场所,文明言行》教学设计.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