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第二讲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虽然只有到了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时代出现大量社会问题以后,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才具有真正的社会学的意义,但是,从思想的渊源来说,人类对社会的幸福和安宁的追求具有悠久的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传统和思想资源。它们对当代社会福利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继承光大。
中国悠悠五千年文明和思想资源中,同样包含着独特的福利思想和制度。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这种政治和文化的思想和制度虽然有封建文化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也有值得今天借鉴的地方。
一、天命、德政与民本
中国历代文献不乏对帝王将相德政的歌颂,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景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藉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也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民众的社会福利。
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之中。如《尚书·尧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这种“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迁与人事的祸福。周人认为人世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生于天命,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世的法则也源于天命。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这样“ 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 “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因此,天子秉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和政治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尚书·泰誓》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于是,对天命的顺从最终便落足于“保民”称王。这种民本、德政的思想为历代思想家承继,从而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利思想。他认为民为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顺民心”,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管子·五辅》篇指出:“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ju),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管子·入国》篇中,则记载有“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这些福利思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如“老老”,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官,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养老事宜。其细节为:凡年纪上七十者,一子不征(赋),每三月国家赠肉一次;八十岁以上,二子不征,每月有馈肉;九十岁上的老人,则全家不征,每天有酒肉供养。再如“恤孤”,即国家设掌孤之官负责孤儿的福利工作。凡领养一名孤儿的家庭,一子无征,领养二名孤儿的家庭二子无征,若领养三名孤儿,则全家不征。掌孤之官要经常过问孤儿的状况, “必知其饮食饥寒,身之月脊胜而哀怜之”。[《管子·入国》]孔子出于“为政以德”的思想,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在他心目中,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也,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有说子游门人所记,也有说子游所记 ]这里的大道即天道,其在人间的流行便是大同理想:一个人际融洽,经济互助的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保障,从幼及老,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都有所奉养。
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他认为君王应推广其本身的“不忍人”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认为施仁政应以此为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无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此外,孟子认为,使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他提出“制民之产”,并以西周的井田制为范本,构建了一个“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的小农经济蓝图。
此外,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他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墨子·非乐上》 ] ,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
在这些民本、德政思想的影响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并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赈恤,隋代“民间寄纳在官”的义仓则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赈恤责任。以后,养济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