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共向互文性模式研究..docVIP

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共向互文性模式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共向互文性模式研究.

2010年 3 月 外 国 语 March 2010 第 33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33 No.2 文章编号:1004 - 5139(2010)02 - 0012 - 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共向互文性模式研究 杨汝福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 南昌 330032) 要: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框架内,围绕语篇间的互动与评价,构建以人际纯理功能、话语基调 和价值形成为理论基础,受语境制约的共向互文性模式。本模式给出了共向互文性的研究定义,分析了以投 射为主要语言体现形式的四种互文性类型:肯定互文性、否定互文性、倒置互文性和相对互文性及其四种功能 方式:权威功能、博学功能、傅彩功能和诗学功能。 关键词:共向互文性模式;投射;互文性类型;功能方式 A Systemic Functional Approach to Coorientational Intertextuality Pattern YANG Ruf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gister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context-dependent intertextuality pattern defined by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tenor of discourse and the axiological formations 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 and evaluation between texts: coorientational intertextuality. The paper gives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the notion of coorientational intertextuality and,focusing on projection which is conceived of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intertextuality pattern,the paper formulates the four intertextual types: affirmative intertextuality,negative intertextuality,inverted intertextuality and relativistic intertextuality. The four functional modes are also analyzed,which are authoritative,erudite,ornamental and poetical. Key words∶ coorientational intertextuality pattern; projection; intertextual types; functional modes 1. 引言 能? 如何对语篇中的互文性进行识别、分类和 “互 文 性”( intertextuality) 的 理 论 探 讨 始 解释?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 于 20 世纪初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语言转向”, 理论框架内,构建一个由语域、纯理功能和社 在文学、语言学和课堂读写教学等领域中都有 会符号形成共同定义的互文性整合模式,即共 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参见[1:8 - 208; 27:72 现、共向和共构互文性模式,以 便 从 语 篇 主 - 78;28:15 - 19;29:19 - 25;30:80 - 82;32:77 题、语篇结构、读者和作者、词汇语法、非语 - 82;35:39 ]) 。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理 言符号系统等方面描写互文性 ( 见文末图示, 论框架来建构互文性理论,使“互文性”成为纷 并参见[31:45]) 。其中共现互文性模式突出 繁芜杂、开放不定的概念[22:1 - 31]。一般而 语篇间 的 语 义 共 性 和 主 题 相 关 性,已 有 专 文 言,互文性被界定为语篇间的关系,然而这种互 ( 详见[33: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v4v5v4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