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气临床解读(原理,采血、误差)解读.ppt

动脉血气临床解读(原理,采血、误差)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脉血气临床解读(原理,采血、误差)解读

* * 动脉血气采血及误差 张舒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主要内容 血气分析的“前世今生”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 动脉血气误差分析 血气发展百年历史 1898年 “酸中毒”的概念首现文献 1907年 美国生化学家发明酸碱方程 1916年 德国生化学家完善H-H方程并采用PH表示H+浓度 1917年 美国医学家首次将血气的概念引入临床检验 1922年 “碱中毒”的概念由兽医学引入人类医学 血气检验的理论基础由此奠定 pH = pK + log [HCO3- ] a ′ pCO2 血气发展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 北欧脊灰肆虐,床旁血气分析仪诞生 BE的概念诞生 丹麦临床化学家 Poul Astrup 1981年 加拿大科学家引入AG的概念 AG=Na-Cl-HCO3 AG20 mmol/L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血气的发展是科学对病理生理的不断探索 血气分析在今天…… 血气分析原理 血气: “血中之气”,血浆中溶解的一切气体及其复合物 使用电极测量血浆中的PO2,PCO2, H+ 计算得出SO2 ,HCO3- , BE等数值 扩展: 电解质:Na+, K+,Ca + ,Cl- 等 pH = pK + log [HCO3- ] a ′ pCO2 血气分析参数 反映内容 参数 肺泡通气 PaCO2 动脉氧合 PaO2 SaO2 酸碱平衡 PH PaCO2 HCO3- 电解质 血气分析适应症 适用于一切内环境可能发生改变的患者: 肺、脑、肾、肠、神经肌肉等器官疾病 代谢性酸性物质累积(乳酸、酮酸等) 医源性因素 药物、麻醉、机械通气等 特殊领域:新生儿严重酸中毒的排除 …… 动脉血气快速反映患者内环境状态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 抽得到 选部位、摆体位、定方位 抽得好 停吸氧、排气泡、严密封、速送检 查得准 备好针、轻混匀、弃头血 保安全 重查对、做试验、严消毒、多按压 血气的临床价值取决于准确与否 “不准确的血气分析结果比没有结果更糟糕!” 美国国家临床检验委员会 参数 反映情况 受患者影响因素 受操作影响因素 其他 PaCO2 通气状态 酸碱状态 体温、产生量 样本中有气泡; 与空气接触; 样本放置时间过长 储存不当 PaO2 换气功能 体温、吸氧 大气压; 水蒸气压 SaO2 氧合状态 体温、PO2、PH、PaCO2、 2,3-DPG 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PH 酸碱状态 体温、药物、PaCO2、HCO3 HCO3- 酸碱状态 肾脏功能、药物 样本放置时间过长 电解质 电解质状态 呕吐、腹泻、利尿、用药等各种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因素 采血针肝素化不当; 样本放置时间过长; 溶血 AG 有机酸残留 药物(溴,锂); 低白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 采血针肝素化不当 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几大因素: 体温 吸氧 用药 分析前误差 血气分析误差分析 患者体温每比37℃升高1℃, PO2增加7.2%(约6mmHg) PCO2增加4.4%(约2mmHg) PH降低0.015 患者体温每比37℃低1℃,PO2降低7.2%,PCO2和PH无明显变化 将患者实际体

文档评论(0)

22999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