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原第4章信道详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波形 发送信号 接收信号 频谱 结论 我们更关心的问题: 多径效应 多径效应 传输衰减均为 K 传输时延分别为?1和?2 发射信号 接收信号 设两条路径的信道为 f (t) fo(t) = K f(t - ?1) + K f(t -?2 ) 信道传输函数 fo(t) ? =?2 -?1 相对时延差 则接收信号为 常数衰减因子 确定的传输时延因子 与信号频率?有关的复因子 信道对信号不同的频率成分,将有不同的衰减。 ——频率选择性衰落 如何减小? 信道幅频特性 随参信道 对信号的影响 信道相关带宽: 定义为相邻传输零点的频率间隔 ,工程经验公式: 4. 减小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措施 △f △f =1/? 应使信号带宽 Bs =(1/3 ~ 1/5)△f 数字信号的码元宽度: Ts =(3 ~ 5)? →RB↓ m m Bs △f 对流层 平流层 电离层 10 km 60 km 0 km 对流层:约 0 ~10 km 平流层:约 10~60 km 电离层:约 60~400 km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波 ground- wave 频率: 2 MHz 特性:有绕射能力 距离:数百或数千米 用于:AM广播 传播路径 地波传播方式 传播路径 天波传播方式 无线信道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天波 sky- wave 频率:2~30 MHz 特性:被电离层反射 距离: 4000 km(一跳) 用于:远程、短波通信 d d h 接收 天线 发射 天线 传播途径 D r r 视线传播方式 频率: 30 MHz 特性:直线传播、穿透电离层 用途:卫星和外太空通信 超短波及微波通信 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 视线传播 line-of-sight 无线信道 D 为收发天线间距离(km) 设收发天线的架设高度均为40 m,则最远通信距离为: D = 44.7 km 例如 微波中继(微波接力) 卫星中继(静止卫星、移动卫星) 平流层通信 无线信道 微波中继 无线信道 卫星中继 地面站 地面站 地球 对流层散射通信 地球 有效散射区域 无线信道 散射通信 流星余迹 无线信道 流星余迹散射 特性: 高度80 ~ 120 km,长度15 ~ 40 km 存留时间:小于1秒至几分钟 频率: 30 ~ 100 MHz 距离: 1000 km以上 用途: 低速存储、高速突发、断续传输 有线信道 §4.2 明线 对称电缆 同轴电缆 光纤 1880年纽约街貌 明线 屏蔽双绞线(STP) (可减少噪声干扰) 非屏蔽双绞线(UTP) (便宜、易弯曲、易安装) 由 多 对 双绞线组成 有线信道 对称电缆 有线信道 同轴电缆 宽带(射频)同轴电缆: 75Ω,用于传输模拟信号 多用于有线电视(CATV)系统 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千米 基带同轴电缆: 50Ω,多用于数字基带传输 速率可达10Mb/s 传输距离几千米 有线信道 单模阶跃折射率光纤 光纤结构示意图 结构: 纤芯 包层 按折射率分类: 阶跃型 梯度型 按模式分类: 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 有线信道 光纤 缺点 应用 优点 有线信道 高锟(1933~ )美国物理学家。 1933年11月4日 生于中国上海 。 1957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学位,1965年获博士学位。 1957~1960年任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 任该公司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4年为首席科学 家,1982年任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 1986年任研究事务总裁。 1970-1974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87-1996任香港中文 大学校长, 1992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6年至今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1964年,他 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6年,在标准电话 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曾获巴伦坦奖章、利布 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信道数学模型 §4.3 模型: 有一对(或多对)输入端和输出端 大多数信道都满足线性叠加原理 对信号有固定或时变的延迟和损耗 无信号输入时,仍可能有输出(噪声) 共性: 叠加有噪声的线性时变/时不变网络: §4.3.1 调制信道模型 入出关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