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油气生成理论与烃源岩解决方案.ppt

第二部分油气生成理论与烃源岩解决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1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汇报提纲 地球化学特征 储集特征与气藏特征 成藏过程与富集机制 4.饱和度 Langmuir模型 二、储集特征与气藏特征 二、储集特征与气藏特征 汇报提纲 地球化学特征 储集特征与气藏特征 成藏过程与富集机制 常规天然气 煤层气 动态平衡控制气藏聚集量 成藏关键时刻决定成藏期 气势控制天然气高部位聚集 温压场控制含气量 后期保存是成藏的关键时期 水势和压力场控制着煤层气向斜聚集 三、煤层气成藏机制    天然气流体动力学是影响天然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关健因素。流体势指油气在运移中所受到力的作用,是相对于基准面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总势能。天然气在运移中由高气势区向低气势区运移。 ò ò + + + × = F c f f p p p p f dp dp H g r r 0 三、成藏过程与富集机制 气势控制常规天然高部位聚集 三、成藏过程与富集机制 图 2.15 中国煤成气与油型气δ13C1--Ro(%)关系图(戴金星,1985) 1、天然气成因鉴别取得重大进展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图 2.16 中国煤成气与油型气δ13C1--Ro(%)关系图(徐永昌等,1985) 1、天然气成因鉴别取得重大进展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I型、II型III型有机质生成天然气的地球化学模型: I型: δ13C1≈27.55lgRo-47.22 (赵文智等,2008) II型: δ13C1≈25.55lgRo-40.76 1、天然气成因鉴别取得重大进展 III型:δ13C1≈48.77lgRo-34.1(Ro≤0.9%) δ13C1≈22.42lgRo-34.8(Ro0.9%)(刘文汇,1999)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1、天然气成因鉴别取得重大进展 图2.17 我国I型、II型和III型端元气的地球化学模型(刘文汇等,1999)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2、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辟了中国天然气勘探的 一个新领域 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这是因为: ① 腐殖煤的原始物质组分以木本植物为主,其组成中以生气为主的低H/C原子比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占60%~80%,以生油为主的高H/C原子比的蛋白质和类脂类含量一般不超过5%(图2.18)。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图2.18 不同显微组分H/C原子比—气/油比关系图 2、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辟了中国天然气勘探的 一个新领域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2、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辟了中国天然气勘探的 一个新领域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性组为主,利于生气。 对我国16个主要含煤盆地3438 个样品13752个数据的分析证明:煤和煤系泥岩的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壳质组和腐泥组含量极低(图2.19-2.20)。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2、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辟了中国天然气勘探的 一个新领域 西南地区 晚三叠世煤 镜质组 惰质组 壳质组 腐泥组 新疆中小型 侏罗纪盆地煤 镜质组 惰质组 壳质组 腐泥组 塔里木盆地 侏罗纪煤 镜质组 惰质组 壳质组 腐泥组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二叠纪煤 镜质组 惰质组 壳质组 腐泥组 图2.19 中国不同盆地煤显微组分组成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沿海-近海地区 第三纪煤 云南 第三纪煤 东北-内蒙古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煤 三塘湖盆地 侏罗纪煤 吐哈盆地 侏罗纪煤 准噶尔盆地 侏罗纪煤 华北东部 石炭-二叠纪煤 南方 二叠纪煤 西南地区 晚古生代煤 甘宁青中小型 侏罗纪盆地煤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纪煤 南方 二叠纪煤 新疆中小型 侏罗纪盆地煤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二叠纪煤 塔里木盆地 侏罗纪煤 西南地区 晚三叠世煤 图2.20 中国主要盆地煤显微组分组成 第六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主要进展 2、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辟了中国天然气勘探的 一个新领域 ③ 化学结构上,腐殖型干酪根以利于生气的含大量甲基和缩合芳环为主 (图2.21) 图 2.21 倾油型和倾气型有机质的有机化学结构 (Hunt,1979) 倾油性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