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17课豆腐颂学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VIP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17课豆腐颂学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17课豆腐颂学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17课 豆腐颂 【文本导读】 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对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本文是作者借小小的豆腐来表现中国文化。 【作者卡片】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在东渡日本经商时生下了她,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兼任《文星》杂志编辑,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等。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见于台湾报刊。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佳肴(  )   ②烹饪(  )  ③鲥鱼(  ) ④竹笋(  ) ⑤香椿(  ) ⑥佐餐(  ) ⑦豆渣(  ) ⑧盐卤(  ) ⑨觐见(  ) ⑩臊子(  ) 白梗(  ) 熨帖(  ) 矫揉造作(  ) 焖煮(  ) 摩顶放踵(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近义词辨析 ①奇异·奇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枯萎·萎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遗憾·遗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哪些内容? 点拨 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3、4节)。 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5、6节)。 豆腐的历史变迁:汉—宋—清(7、8节)。 “豆腐”名称的沿革(第9节)。 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第10节) “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11至16节)。 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及其有关“豆腐全席”的见闻和感受(17至19节)。 2.与同学交流你读完本课后对豆腐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点拨 历史悠久,制作简易 外形白净,容易配菜 物美价廉,受人欢迎 口感润滑,营养价值高 3.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 点拨 《豆腐颂》可算是饮食小品散文,写的是豆腐,但却依托豆腐言志,即认同和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特质——平易而脱俗,平和而宽厚,朴素而隽永。 4.文章说:“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点拨 豆腐是柔软、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 5.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与豆腐的故事? 点拨 苏东坡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 金圣叹是清朝才子,他临死前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瞿秋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