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越西彝族丧葬习俗
越西彝族丧葬任何一种丧葬不仅仅表现为丧葬本身,而且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情趣爱好与生活史。彝族的战争生活与游牧生活史决定了其丧葬的形式和必定仪式程序。越西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特殊情况下才土葬、崖葬。丧礼根据亡者的年龄、生前级别地位、家庭贫富状况等决定其规模,一般情况而言,有子嗣的老年人的死亡最为隆重。丧葬形式
火葬礼仪
彝族实行火葬历史久远。彝族有“彝人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之说,据《越西厅志·夷人志》载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正如《周易·系辞》中所说:“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死亡后,由亲友在野外找一火化地,架柴禾烧尽后垒几块石头为坟。其中,寿终正寝的老年人,其火葬地一般。对于一些非正常死亡的,如枪杀、服毒、跳崖、车祸、难产而死等,不论是长者或是年轻人,一般只能葬于路下方的沟边,不垒石为坟,以示永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火葬时,先挖一小坑,用四根新砍伐的柴作立柱,以东南西北呈“井”字形状,坑上义叉架放柴薪,其中男九层,女七层,将遗体头朝东脚朝西而放,由烧尸人员取下白布分给死者子女,然后在头脚两端同时点火烧之。土葬仪式
土葬通常用于两种死亡,一为麻疯病患或长期患慢性病而死亡的,二为未长牙的婴儿夭折。过去在彝族民间由于缺医少药视麻疯病为恐怖之病,要断绝此病症,必须挖深坑埋葬,使其灵魂被镇埋于地下,不得出来危害人类。埋葬前先挖好坑,将病亡者倒头装于特制的牛皮口袋或木柜或木桶内再用荞面将缝隙密封,放入坑内,上罩一口大铁锅,盖土于其上。未长牙的婴儿夭折,因尸体太小而不便火葬而给其穿戴齐整后,由邻里大人抱至野地人畜不至的地方,寻一野果树挖坑而葬之,也有装入小木箱而葬的。丧葬程序彝族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终结,是人们告别此生走向另一个冥冥世界的分界线,越过此便是另一世界的开始。丧葬的礼仪大体分为遗体整理停尸、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个过程。?遗体整理
不论是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彝族都要进行遗体整理。老年人临终前,家人用碎银放入其口,牵一公绵羊立于病榻前,待病人断气立即将羊捏死,以示献祭,然后给死者整容,合眼、合嘴等,再用白酒或热水给其净身,一般在死前已给其穿好了寿衣,如果突然病故,则要给其给死者穿上黑白蓝配套的寿衣,合,唇瞑,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扣拢成拳。男人死了,反时针给他缠戴青帕,缠扎“英雄结”,称“兹天玛咪”。“英雄结”必须对准鼻子、朝天,意为上天路无阻挡。穿戴完后,在堂屋里搭一个灵床,将遗体侧放在灵床上,盖上披毡。男的左侧卧,意为右手拿剑防身;女的右侧卧,意为左手便于抓羊毛捻线。?正常死亡的人遗体放在家里悼念,非正常死亡的人遗体只能在门外搭上竹笆棚放在院子里。发丧与奔丧
除麻风病人不发丧外,一般在死亡当天或次日,治丧主家派人分别给亲友报丧,亲友则杀猪宰羊待之,以示慰问。彝族是一个相当讲求语言表达的民族,大凡很多难于启齿的事都有一系列隐晦用语,如,报丧人不能直截了当说某某已死,要求他人前来参加。特别是对死者的子女等近亲属,只能说最近某某病重,前来请你们回家看看。一般在主人的再三追问下,方说出实情,告诉葬期,并劝慰亲友别悲伤难过等等。亲友得知后,按照规矩备牛羊、卖酒等盛装后前往吊唁,邻居也成群结队跟随前往。吊唁队伍临近死者家不远处,则要打枪,死者亲属嚎啕大哭,丧家闻声后也立即打枪回应,并派出盛装的迎亲队伍持剑舞刀前往迎接,吊唁队伍入屋开始嚎哭,近亲等情深谊厚者则坐于尸体边,边哭泣边唱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往往唱得听者也禁不住潸然泪下。主人与酒烟招待前来吊唁的其它亲友,人们边饮酒边谈论死者生前的美好品德与事迹,以此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与对生者的安慰。入夜,各路奔丧的人都回到停放遗体处,举行各种悼念活动。出丧
彝族丧葬礼仪特别复杂,一般长者死后,根据时日测算吉日出丧上山火化,多则七天,少则一至天。出丧时辰也需请毕摩或占算师择吉日吉时。一般出丧选择在清晨,届时,祭唱师组织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称“阿古荷”。出殡这一天拂晓前焚尸师做简易担架,称“央如”,用两根长二米五左右的木条子中间用二尺长的木板做横档,男九块,女七块,用白布和麻线捆好后,将尸体侧身放卧在担架上。祭师毕摩念《送魂(指路)经》,从死者的起居处为起点,以日行距离为一段,一程一程地把死者的魂灵送到祖先居住地“兹兹浦乌”,又把活着的人魂灵返送回家,称“依苦”。以免子女因思亲太甚灵魂跟着亡者走。行毕,众人齐声嚎哭,由家族中的男人们将尸体抬至火葬地,众人跟随送到目的的,送葬队又一次嚎哭后,留下负责火化人员与部分亲友陪守,其余人员缓步离开返回死者家,开始给前来参加吊唁的人员按宾客为上的规矩分酒、肉食,给奖金。彝族抬尸体有两种,正常死亡的要抬至肩膀,非正常死亡者不得停在屋内,只能停在屋外,抬时只能至膝盖。越西彝族葬地有一村一个的,也有家族有自己专用的火化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