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与研究法
心理与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属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 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 行为主义:以桑代克为先导,华生为激进代表,由斯金纳加以总结和发展。
【2】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
(二)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1】 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2】 没有统一理论的指导,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出现了折中倾向的学习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
(三)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 形成了几个公认的研究领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理论、教学心理、评价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
【2】 已形成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 行为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认知派学习理论受到重视,同时出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 教育心理学的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 体系日趋完善、研究不断深入、视角渐趋综合,且越来越重视为教学实践服务。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潮的影响。
【3】 布鲁纳的总结:
① 主动性研究
② 反思性研究
③ 合作性研究
④ 社会文化研究
3.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 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20世纪上半叶)
【1】 我国出现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08)。
【2】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 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时期(1949-20世纪70年代末)
【1】 特点
① 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② 引入西方不同的学习理论。
③ 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④ 重视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问题。
【2】 实验研究
① 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
② 学科心理的实验研究。
③ 程序教学研究。
(三) 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 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 在研究方法上,呈多元化趋势。
(三) 在学习体系上,由庞杂零散逐渐发展为具有系统和完善的体系。
(四) 在研究视角上,向综合化和跨学科方向发展。
(五) 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了学习过程的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
(六) 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5.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 一方面,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 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 认知发展观
认知发展过程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二) 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 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通过探索感知觉与动作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语言和表象尚未形成。
② 发展成就:客体永恒性;目标定向行为。
【2】 前运算阶段(2-7岁)
① 特征:A.具体形象性B.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C.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D.自我中心主义
② 发展成就:A.动作图式符号化B.语言迅猛发展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 特征:掌握了一定的抽象运算能力,但运算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
② 发展成就:A.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B.去自我中心主义C.进行群集运算
【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① 特征:A.假设演绎推理B.青春期自我中心C.可逆与补偿D.思维的灵活性
② 发展成就:接近成人水平
(三) 影响发展的因素
【1】 成熟:指机体的成长。
【2】 练习和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 社会性经验: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 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7.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 文化历史发展论
【1】 两种工具的理论
人类有两种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
【2】 两种心理机能
①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特定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②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