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城市书写中的生态意识.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惠特曼城市书写中的生态意识.doc

惠特曼城市书写中的生态意识   摘要:惠特曼的城市书写中蕴有丰富的生态意识。在惠特曼笔下,城市不是横亘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障碍,而是一个充满生态气息与和谐氛围的城市形象。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体验,在城市化视野内重新对自我进行认知和定位,建构出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兼具的生态自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同构成多圈层的城市生态系统,将生态环境的范畴由单纯的自然环境扩展至整个城市空间。惠特曼对城市、自我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探寻,也为后人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沃尔特?惠特曼;城市;生态意识;生态自   中图分类号:1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097一07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关于惠特曼的生态思想,国内学界有若干研究,但多着眼于惠特曼的自然作品,如,诗歌《雨的声音》、《傍晚的风》、《歌唱丁香花季节》、《只是些根和叶而已》、《红杉树之歌》、《当我与生命之海一起退潮时》、《黑夜,在海滩上》、《夜里独自在海滩上》,散文《海边的一个冬日》和《我和橡树》等,尚鲜有人以城市为文本,对惠特曼的生态意识进行系统解析。实际上,惠特曼笔下的城市形象不仅是其作品中最鲜明和值得注意的意象之一,也具有被纳入生态批评视野内进行解读的研究价值。惠特曼生活的年代是美国城市化进程由兴起走向繁荣的时期,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普通美国民众,还是知识分子,城市化都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了财富增长和经济腾飞,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催生了关于城市生活中不同层面的生态问题,以及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热议。在与有关城市的文学创作中,城市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成为最核心的主题之一,为我们以城市为文本,对文学作品进行生态解读创造了理想条件。   在19世纪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中,美国作家在其城市书写中对城市的态度和表现出的生态意识不尽相同。受欧洲浪漫主义思想影响,美国知识分子中存在一股颇为强烈的反对城市化的思潮。“对我们的梦想者们而言,美国是一个花园,一个土地的伊甸园,而它正在随着城市化而失去纯真。”在与惠特曼同时代的许多重要作家的笔下,城市往往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其形象是黑暗、单调、令人压抑的。这些作家的生态意识主要呈现为对城市的厌倦和对朴素自然的偏爱,带有追求原始自然、否定人类行为的生态中心主义倾向。在这些作品中,城市往往被看做是自然的对立面,而城市书写的重点则放在伴随城市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上,自然与人类的关联也被认为因城市的介入而日趋疏远。纳桑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在《古宅传奇》中塑造的城市即是一座与自然脱离的荒芜之城,其中充斥着钢筋与水泥、噪音与灰尘,却不见盎然绿意或蔚蓝天空,换言之,“大自然被淹没”了。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厌倦城市文明,认为城市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他转而推崇自然界中的荒野,认为荒野“其实是一个比我们的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另外,城市还被认为催生了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和人际交往中的隔阂。与梭罗同为超验主义作家的爱默生(Ralph WaldoEmerson)对城市缺乏好感,认为都市是“巨大的阴谋”,其中隐藏着欺骗、虚伪和冷漠;在城市中,人们陷于尔虞我诈之中,缺少真诚的相互交流,总是“躲避彼此的目光”。总之,这些作家对城市生活感到幻灭和厌恶,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自然日益沦为人类征服和奴役的对象,人类亦在商业化潮流中迷失了真我,变得愈来愈孤立,故而他们呼吁人类应该远离城市,回归到自然气息浓厚的淳朴乡村,选择最朴素的生活方式,凝听自然的声音,重新获得大自然的启示,体味人生的价值。   在这股反城市化的浪潮中,惠特曼是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惠特曼歌颂自然,但并不因对自然的热爱而抵触城市发展。惠特曼的生态意识并不仅仅体现为对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批评和讽谏,或者抨击揭露城市中的冷漠人情与交流隔阂,而是更加深入地对城市中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进行思考,试图体悟出使自然运转与城市发展彼此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途径。   一   《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最初发表于1856年,原题为《日落诗》,是惠特曼以城市为题材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惠特曼城市生态思想的典型体现。这首诗以城市化进程中的纽约为背景,描写了作者搭乘渡船横过连接布鲁克林和曼哈顿的富尔顿渡口(The Fulton Ferry)时的体验。在诗中,惠特曼描写的城市充满了自然气息与和谐氛围,它不是横亘于人与自然之间的障碍,而是个体与他人建立交流的桥梁。   惠特曼笔下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