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达的古代农公开课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下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B、商周时期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D、宋朝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4.宋代“吴中地沃而物伙……稼,则割麦种禾,一岁再(两)熟。”这表明了() A、垄作法得以推广 B、代田法的普及 C、一年两熟制出现 D、一年三熟制产生 考点一、精耕细作的表现 考点二、 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南移 (2)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时:继续南移 (3)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2.原因:(1)北方战乱 (2)政治中心的南移 3.影响:(1)促进南方的城市交通贸易的发展; (2)导致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促进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4)促进南北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5)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方的生态环境。 考点三、小农经济 3.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封闭性) (4)精耕细作; 弱点: (5)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遭受地主剥削严重); (6)落后性(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不利于技术革新;) 4.评价(影响): (1)积极: 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中国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发展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保持中华文明的持续性,是古代中国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保障。 (2)消极: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②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典型题1 (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我来试一试 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典型题2 (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我来试一试 (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 典型题3 (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图一 图二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我来试一试 (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