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道纯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摘要:
:对李道纯思想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在各个方面已取得了颇为可观的研究成果:“中”与“中和”范畴研究;本体论研究;辩证思维研究;心性论研究;内丹学研究;老学与易学研究;三教同玄思想研究;与其他学派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与专著的综合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李道纯思想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有些方面依然有待突破。
关键词: 李道纯;道教哲学;综述;内丹;中和
中图分类号: B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73-06
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人,为宋元之际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内丹家。李道纯为白玉蟾的再传弟子,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是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他深谙性命之旨、杂糅易老之义、兼采南北之理、融汇三教之论,是内丹中派的创始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开始了对李道纯的研究。《船山学报》1986年第1期和第2期,分别发表了卿希泰、詹石窗的《李道纯“老学”浅析》和王沐的《李道纯之道统及其他》两篇论文,开启了李道纯思想研究的先河。到目前为止,经过各位研究者20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
一、“中”与“中和”范畴研究
“中和”是贯穿李道纯思想的核心范畴。对于李道纯“中和”范畴的讨论,也是李道纯思想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沐认为,李道纯系以“中和”立教,而非以“真常”立宗,应放眼大处,不必在“真常”两字上多费功夫,以致混淆体用界线,忽略其创新精神实质。[1]
王婉甄认为,李道纯所指涉的“中”即本来清净之本体真性,他以“中”字贯通未发与已发,作为契应万物变化的主要枢纽,其中,将求中作为静定时的功夫,求和作为应物感物时的要求。[2]
陈进国对“中和”这一范畴的发展史作了简要的回顾,介绍了李翱、二程、南剑三先生、朱熹等儒家学者的中和说。指出李道纯有关“中和”问题的探讨,既与宋儒的相关论点有重合之处,又有其自己的特色。[3]
萧进铭在回顾儒、道两家“中论”及“中和”说的基础之上,深入剖析了李道纯之“中论”,并对儒、道两家的中论作了比较。[4]
岑孝清提出了儒释道三教的“三中和之道”与“三中和形态”的假说。[5]还提出了道教中和思想的三个阶段说,即元代李道纯“虚和天下”之中和思想创建阶段,明代张宇初“心和天下”之中和思想发展阶段,清代刘一明“气和天下”之中和思想新启蒙阶段。[6]
李大华认为,李道纯不是在一般的文化意义上拿“中”字来会通佛儒道三家的,而是从修炼的具体实践中体察出这个道理的。以“中”来说“玄关”,就既意味着它不落于具体,又肯定了它就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7]
孙功进认为,李道纯以“中”统摄内丹心性论、内丹修炼论和“玄关一窍”。 [8]杨霞从李道纯的道体、道用合于内丹修炼的角度,对其中和观进行了概括。[9]
二、本体论研究
本体论是李道纯“中和”思想的形而上根据,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卿希泰、詹石窗把李道纯的本体论归结为《道德会元》中作为“道”的代名词的“真常”二字,他们还把“真常”的特性概括为不可言状、永恒不变、运行有则、顺应中和、虚静无为五个方面;认为比起过去的“老学”来,“真常”这一概念从不断逆推的运动中摆脱出来,求其虚静恒久。[10]
吕锡琛认为,与王弼对于“道”的抽象思辨相比,李道纯对于“道”的论述是建立在抽象思辨与修炼实践相结合之基础上的,故其影响和意义皆高于王弼。[11]
陈进国认为,李道纯的理论特色在于试图将“真常”等同《易经》中的“不易”或“常易”概念,并与周敦颐、朱熹等宋代著名理学家所阐发的“太极”概念等相贯通为一。李道纯还将无差别的道体、易体、太极之体归结为“无一”。[12]
岑孝清认为,李道纯的本体论蕴含有“虚静通和”的独特精神。虚,反映的是宇宙的整体性;静,反映的是宇宙的混沌性;通,反映的是宇宙整体的联系性;和,反映的是宇宙整体的有序和谐性。[13]
三、辩证思维研究
李道纯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这些辩证思维,是与其“中和”思想中的体用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王沐认为道纯“观复知化”一语中的“复”、“化”为道之用,其特征是为变为易,是由静生动之过程,不能与道之体相混淆;又把《中和集》中的“无一歌”当作常中之变,把“抱一歌”作为变中之常。[14]
詹石窗认为,李道纯论易强调“知常”与“通变”的对立统一,也就是说,一方面即易之用而明易之体,另一方面以心中之易体而尽易之用;并以“体用”这一对易学范畴为杠杆,展示了动静、消息、屈伸的相互关系。[15]
吕锡琛认为,李道纯的动静相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