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央苏区歌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说中央苏区歌剧.doc

浅说中央苏区歌剧   中国歌剧的雏形,过去一般认为以20世纪40年代前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为标志。它最初创作于1920年,1928年至1933年发行。其实,几乎同一时期,中央苏区为了向军民宣传推翻旧世界,创造工农红色政权,号召工农劳苦大众积极参加红军,也在进行歌剧创作的探索。从1920年到1949年短短的30年动荡岁月中,从农村到城市,从业余到专业,中国歌剧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完成了华丽转身。   一、苏区歌剧演出如火如荼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极其重视文艺直接为工农群众服务。在党的直接关心下,先后成立了各种文艺机构和组织如“工农剧社”“蓝衫团”等,使苏区文艺活动趋于组织化、革命化、群众化。   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举行的万人提灯大会上,来自各区、乡的群众在瑞金表演了色彩缤纷、争奇斗艳的龙灯、马灯、船灯、茶灯、狮子灯。红军战士与工农剧社的同志则表演了活报剧,军民同乐,载歌载舞。   1933年6月底,在瑞金壬田区老虎塘岗上举行的有六七千人参加的热烈庆祝瑞金师成立大会上,“蓝衫团”表演新歌剧(当时叫活报剧)、双簧及《海军舞》等,“获得了观众热烈的喝彩和掌声”。同年为纪念“八一”,特邀毛泽东同志演讲中国工农红军历史,剧社演出人山人海,“没有票的只有望洋兴叹了”。   1933年底,瑞金举行俱乐部大检阅,演出歌剧、歌舞等。各参赛区“抱着竞赛的精神”,越演越好。检阅后的评比结果是:城市(指县城)第一,云集区第二,下洲区第三。连续演出三晚。   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开幕。当晚,工农剧社演出歌剧《我——红军》,蓝衫团演出《国际歌舞》等,博得全场三千多人喝彩。   二、中央苏区的歌剧创作   正统的歌剧原是欧洲贵族的艺术,软件、硬件都要求很高,必须在符合音响要求的歌剧院里表演和欣赏。演唱者是经过严格的十多年的专业训练才能登台的阳春白雪。而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也就有自己的歌剧。中国革命依靠的是“下里巴人”。所以中央苏区歌剧是给“下里巴人”欣赏的歌剧,这就决定了苏区歌剧的属性,自然也是“下里巴人”。   1.歌剧《我——红军》是第一个大型剧本。沙可夫、赵品三、胡底、钱壮飞、李伯钊等集体创作,全剧分七场,八个景。   主要剧情:描写我英勇的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在黄陂配合苏区和白区的工农群众以及赤色游击队,坚决发起总攻,消灭了敌人52师、11师、59师,活捉了敌人师长,这是红军大兵团歼敌的范例。剧中表现了群众,尤其是白区劳苦工农群众斗争的坚决刚毅;表现了红军的英勇善战,同时也展现了白军内部的混乱、动摇,士兵的暴动哗变以及反动武装在汹涌的革命怒潮冲击下的狼狈景象。《红色中华》以《一个精彩的晚会为题》,高度评价这次演出,说达到了“尽善尽美”。   2.三幕歌剧《血汗为谁流》,编剧李兆炳是红一军团第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能写会画。在第五次围剿时,国民党军队内部提出“多流一滴汗,少流一滴血”的口号,强迫士兵修工事——碉堡。该剧即是针对敌人这个口号而创作的。   3.《拥军优属》是一种话剧加唱,每每在群众上场或尾声处用曲艺《十杯酒》曲调和《古文调》。这个戏对白军教育效果很好。此剧公演于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的18天,反映现实斗争,刻画红军及工农群众以及反动军官和土豪劣绅(李克农扮演土豪)等人物形象和生活面貌,号称工农剧社的巨剧,“一炮打响”。   4.歌剧《欢送哥哥上前线》,以兴国山歌作为引子,夫妻双双送别,十里长亭依依不舍,送一程唱一景,情深意笃,类似于赣南采茶戏的《送哥卖茶》与《十带货》的模式。儿童歌舞剧《哥哥们,加入少共国际师》最后唱词表达了“创造少共国际师,武装上前线”的思想,反映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儿童生活情趣,边歌边舞,边舞边唱,五彩缤纷,极具童趣。   5. 歌剧《扩大红军》。《红星报》有篇《这样的宣传是要不得的》批评为失败之作,对该剧第二幕中富农角色的两段唱词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这个歌剧没有达到“武装新战士的目的”。唱词是:“上高山,爬高岽,大大行军两脚痛!夜里去放哨,不敢稍停留,北风吹来,冷雨打来,冷清清,好冷啊!”“枪声拍拍,大炮轰轰,十人听见九人惊!地方做工作,何尝不革命?何必要到前方去把命拼!青年人,仔细想,冲锋陷阵苦难当!”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作为反面角色唱词,但渲染参加红军的坏处,邪气太重,可谓正不压邪!末了,只有轻描淡写空洞说教:“阶级斗争残酷的,要求解放只有革命!快快前方当红军,消灭万恶的敌人,保障胜利的土地革命!”   三、苏区歌剧的创作特征   中央苏区时期的歌剧创作,反映该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的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