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辨证施治.(彩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热辨证施治 兼热病五期八类辨证纲要探讨(附100例临床分析) 首届上海市名中医 张云鹏 作者简介① 早年师从章次公,孟河流派优秀传人 首届上海市名中医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作者简介② 对《伤寒论》及温病学说研究深刻,见解独特 主张“以仲景学说为经,诸家论述为纬,兼收并蓄,融合汇通,坚持发展,重在实效”的治学思想。 先后发表论文128篇、主编著作10部,协编著作22部,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8项 一、发热的概念① 正邪矛盾对立斗争 《内经·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发热超过限度,就会影响机体正常职能 一、发热的概念② 仲景《伤寒论》将发热定出六个症候类型,成为六个大纲: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发热不恶寒 少阳病:寒热往来 太阴病:手足自温 少阴病:不发热但恶寒 厥阴病:时厥时热 二、发热的临床表现① 1、翕翕发热:《伤寒论》:“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伤寒明理论》:“所谓翕翕发热者,谓若合羽所复,明其热在外也。” 2、蒸蒸发热: 《伤寒论》:“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伤寒明理论》:“所谓蒸蒸发热者,谓若熏蒸之蒸,明其热在内故也。” 二、发热的临床表现② 3、恶热:《伤寒论》:“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热位于身体肌肉之间。 4、潮热: 《伤寒论》:“阳明病,谵语,发潮热”,《伤寒明理论》:“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按时而发者,谓之潮热。” 二、发热的临床表现③ 5、寒热往来:《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少阳病,病邪位在半表半里之间。 6、烦热:心胸之间,热气拂郁,如灼如蒸 7、虚热:或谓内热、假热。 《伤寒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阴盛于下,戴阳于上;阳虚发热;阳气未泯;阴虚有热。 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相互关系① 三种辨证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以《内经》为基础发展而来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三焦辨证 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相互关系② 《伤寒论》是温病学说的基础 仲景《伤寒论》独创六经辨证,受其启发,叶天士阐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发三焦辨证,有一纵一横之妙 《伤寒论》在讨论广义伤寒同时还指出了温病的特征 《伤寒论》提供了温病方剂学的基础 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相互关系③ 3. 温病学说是《伤寒论》的发展与补充 温病学说的发展就是《伤寒论》的发展 包括病因、辨证、诊断、治疗 温病学说羽翼了《伤寒论》的不足 4. 伤寒学说,温病学说应该统一起来 两种学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必须全面看待,取其所长,补其所短 以临床为依据,辨证施治 外感热病辨证互参表 四、急性发热的辨证分期分类① 系统观察100例发热病人,分析资料,综合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初步提出急性发热的辨证分期分类 五期八类 恶寒期(表寒类、表热类)、化热期(半表半里类、气热类、里实类)、营血期(血热类)、伤阴期(阴虚类)、阳虚期(阳虚类) 四、急性发热的辨证分期分类② (一)、恶寒期 1、表寒类:感受风寒之邪,客于皮毛肌肤,以翕翕发热,恶寒较甚,口不渴为特征,辛温解表为治则。 2、表热类:温邪上受,肺与表卫同时为病;或素质阴虚,受寒化热。症见发热,微恶寒,口渴,脉浮数。以辛凉解表为治则。 病案1 巫某 男 34岁 翕翕发热6日,体温38℃左右,汗出热不解,口不渴,头痛,微咳,骨节疼痛,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血常规:白血球11200,中性67%,淋巴29%。胸片:无异常。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辨证:风寒外袭,稽留肌表,治以疏解其肌,微开其表。处方:麻黄3克 桂枝5克 杏仁10克 生姜3克 大枣5枚 炙甘草3克 药后微汗,次日头痛减轻,体温37.4℃,继服二剂热退,余症亦消。 病案2 曹某 女 24岁 发热在37.5―38.6℃,咽痛一周。咳嗽无汗,涕多口渴,背部风疹,小便深黄,左耳疼痛,脉浮数,苔薄腻。血常规:白血球12800,中性75%,淋巴22%。胸片:无异常。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合并鼓膜炎 中医辨证:风温犯肺,上扰清窍。治以宣肺疏表,清热解毒。 处方:银花12克 连翘6克 鸡苏散12克 豆卷15克 荆芥5克 前胡6克 桔梗5克 杏仁9克 陈皮5克 姜半夏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上方加减服二剂后,体温略减,服五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四、急性发热的辨证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