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怎样应对出轨的数学课堂教学.doc
让课堂上的尴尬不再尴尬
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黄华萍
教育引言: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外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
教学现象:在一次区研讨课上,我讲《大禹治水》这篇文章。课堂上我首先提问: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外资料来谈一谈,哪儿让你最感动?一学生小手直举,小嘴直嚷:我知道,我知道:禹有一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妻子刚为他生下了儿子,儿子正哇哇大哭,禹进去看了一看。(其实,该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去读读课外资料,只是一知半解,课外资料上面写儿子正哇哇大哭,禹也狠下心没进去看一看。)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感人的气氛顿时全无。当时我犹如当头一棒,一脸尴尬地站在那里!
案例透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变得乐学,想说,敢说了,也变得富有个性了,课堂上时时会发出一些惊言妙语,奇思妙想。许多教师纷纷意识到:虽然教案是可预设的,可学生是鲜活的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以自我为中心,主观臆断,不愿倾听学生的心声,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或者干脆装着教案在教学,缺乏对学情的充分估计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学生只要稍微有一些“出轨”的苗头,教师就马上拉回到原定的教学思路上。上述的案例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教育探寻:
一、善待尴尬,正确认识尴尬是“生成性”资源。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不愿意看到“尴尬”现象的,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尴尬似乎更是令人担心。其实,类似的尴尬并未表明教学进程的“卡壳”,更不表明教学活动的失败。
(1)不要把复杂的活动简单化。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出现“尴尬”现象就是自己的提问或组织教学有问题,未能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导致认识的偏颇!更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节外生枝”,把过错都归咎于学生,在课堂中要么对学生进行“温柔的强制”,回到原先的教学思路上,要么就全盘否定来个“封杀”!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2)应该辨证地看待尴尬。不可否认,突如其来的尴尬给教师带去了心理上的压力,同时也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极大地挑战,但反过来我们也应该乐观地看到,这些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尴尬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它的出现可能就表明了你的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在这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在积极的“涌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而应该将这些课堂的“尴尬” 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述案例透视中,一学生引用课外资料时说禹进家门看了一看。教师不妨紧紧抓住这个资源,巧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想象:假如大禹真的回去了,会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大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的妻子和儿子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情景中,更能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与舍小家而顾大家的高尚品格。两种做法相互比较,一个是全盘否定,一个是因势利导,巧做文章,可想而知,后面一种更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更符合人性化的设计。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引出些尴尬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处理的方式要得当。如果教师仅仅把问题的对错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教学的目的,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死板和趣味索然。只有站在学生发展的制高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对课堂中出现的尴尬,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才能让课堂流溢生命动感。
三、优化尴尬,充分利用尴尬中的“亮点”资源。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进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训练题:“一( )蚂蚁,一( )甲虫”。“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在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男孩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年轻的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面颊。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没错!”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接着,老师为大家背诵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可不可以说》。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一顶太阳……可不可以说/一朵大伞,一束雪花……可不可以说/一头教导主任,一匹将军……孩子们听了,又是一阵的开怀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在这里“一位蚂蚁,一名甲虫”的说法得到了认可,师生共同咀嚼着诗性的美,让课堂情趣共济,充满着人性的魅力。
这种由学生引发的尴尬事件,虽然打乱了教案中原定的程序,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创造性正是源于这类不断出现的“尴尬”——生成性资源,切莫因为怕学生“搅乱”自己的教学方案,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