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精选].pptVIP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精选]

五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按照被污染的对象可分为: 大气微生物污染、水体微生物污染、 土壤微生物污染、食品微生物污染 根据微生物的危害方式可分为: 病原微生物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微生物代谢污染等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内海、港湾、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贝、虾等生物大量死亡,淡水水体发生“水华”或“水花”,海洋发生“赤潮”的现象。 湖泊和水库(湖泊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标准: P含量0.03mg/L, N含量0.3 mg/L, 细菌总数(淡水、pH值为7~9)达105个/mL, 叶绿素(藻类生长量的标志) 10mg/m3(10ug/L), COD10mg/L 水华(水花):藻类大量繁殖,使水呈绿色, 浮在水面上形成水华。 注意:特别是秋季容易发生水华现象; 夏季主要是蓝细菌; 秋季主要是硅藻、裸藻、甲藻; 颜色主要为绿色、黄褐色、棕红色。 赤潮(红潮、海洋灾害):藻类大量繁殖,使水呈红 色,浮在水面上形成水华。 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主要为甲藻、硅藻,颜色为红色、 褐色。 二、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富营养化的形成 天然水体富营养化: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非常缓慢。 控制因子是内源性的 人为水体富营养化: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控制因子是外源性的 2.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 ① 营养物质:20到30种营养元素,藻类分子式C106H263O119N16P1 大量营养元素分别为C、H、O、N、P, N、P为制约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 注:在大多内陆湖泊中,因有固氮蓝细菌,磷常成为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在海洋中,N与P重要性相当 ② 季节与水温:中温型微生物,藻类在夏季 徒长,上下两层,上层容易 发生富营养化。 ③ 光照:必要条件 三、引起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类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出现的生物主要是微型藻类。 造成赤潮的藻类有60多种:主要是裸甲藻属、膝沟藻属、多甲藻属; 造成水华的藻类主要为蓝细菌,有20多种,其次为硅藻。 注:富营养化阶段,藻类种类减少而个体猛增。 四、富营养化的危害 1.消耗溶解氧,致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如:日本最大的濑户内海赤潮 2.藻类过渡繁殖会阻塞鱼鳃和贝类的进出水孔,影响他们的呼吸作用; 3.某些藻类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类中毒病变或死亡; 如:链状膝沟藻产生神经毒素,石房蛤毒素。 4.产生气味化合物,使水体散发不良气味; 如:厌氧菌的代谢活动引起多种具气味化合物 5.破坏环境景观; 6.水体沼泽化; 7.危害供水。 五、富营养化的防治 1.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⑴ 必须控制营养物质(N、P)进入水体 加强水体生态学管理,合理施肥,防止肥料进入河道; 严格执法,禁止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 对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以去除N、P(氧化塘)。 ⑵ 控制藻类生长 使用化学杀藻剂(CuSO4); 使用生物杀藻剂; 采用机械或强力通气使水层搅乱混合。 2.治理富营养化水体 ① 疏浚底泥; ② 去除水草和藻类; ③ 引入低营养水稀释和实行人工曝气; ④设法利用丰富的营养物质。 ⅰ.饲养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 ⅱ.引水灌溉; ⅲ.捞取水草做饲料和肥料; ⅳ.挖取水体底泥作肥料、燃料或沼气原料。 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 一、微生物毒素与食品污染 1.食品污染途径 ⑴ 微生物污染 细菌污染(涉及面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 真菌病毒污染 病毒性污染(疯牛病) 寄生虫(寄生虫病) ⑵ 化学性污染 重金属污染(Fe、Cu、Cr、Zn等) 农药污染(高效、低毒、低残留) 其他化学物污染(食品添加剂) 2.微生物毒素 ⑴ 细菌毒素 ⅰ.内毒素和外毒素; ⅱ.内毒素危险不大,在动物循环系统中释放时才产生毒素; ⅲ.外毒素危险大,常见的由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霍乱肠毒素、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细菌污染的可能途径: ⅰ.食品原料本身的污染; ⅱ.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ⅲ.食品储存、运输、销售中的污染。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特征: ⅰ.发生于气温较高的夏秋季; ⅱ.主要是肉制品、乳类、蛋类和水产食品; ⅲ.致病菌主要是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毒素。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