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技巧.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考语文答技巧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 (一)鉴赏范围:大致有五大题材 归类 具体表述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陷的痛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思乡怀仁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 通感。 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 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10.设问 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12.铺排: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 服力和感染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 A.描写: 1.正面描写 ①多角度,变换角度。 摹形、拟声、绘色(调动 触等感官)。 视、听、嗅、触等感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②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上下、俯仰等。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④白描。不加修饰渲染,只是简单勾勒。“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行》) ⑤ 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 ⑥细节描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803322f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