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编者在何处对话.doc
与编者在何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稿相比较,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对话主体。“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就是充分领会编者意图。
从教学的层面来说,编者意图大于作者意图。教材是编者对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领会编者意图,这样教学才能更有效。
那么,就语文教材来说,编者意图一般藏在哪里呢?也就是该与编者在何处对话。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来谈一谈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在“导语”中
人教版教材是按专题组织单元的,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几个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教材每个单元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这是编者意图最为集中的反映,我们在研读文本时,要特别关注导语部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从导语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的意图:一是借助本组教材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三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二、在“过渡”中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时,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交叉安排。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的过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用一段“过渡语”将二者连接起来。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精读课文《新型玻璃》和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之间的“过渡语”是:
在日常生活中,新型玻璃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可是你知道吗,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灰尘,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默读下面的文章,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再和同学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短短一段过渡语,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连接了起来,并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提出了要求,也就凸显了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默读,粗知课文大意――灰尘的特点和作用;二是在学习《新型玻璃》的基础上继续了解说明问题的方法――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三是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默读、和同学讨论等方法。
三、在“标识”中
教材中的各种“标识”也是编者意图的一种反映,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在进行教学时,无视这些“标识”,使教学方向发生了偏差,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人教版教材中,有的课文前没有符号,有的课文前标上了“?”,有的课文前标上了“△”,这就指明了课文的不同类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课文类型不同,教学的目的与方法自然各异。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把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还美其名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自我建构”,实际上是忽视了“符号”,忽视了编者意图。
另外,课文中还插入了很多“泡泡图”(即学习伙伴),这也是编者意图的反映,不可忽视。有的“泡泡图”编者的意图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有的“泡泡图”编者的意图在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的“泡泡图”编者的意图在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观察生活;有的“泡泡图”编者的意图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有的“泡泡图”编者的意图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只有明白了不同“泡泡图”中所隐藏的不同的编者意图,教学才会更加实在、有效。
四、在“练习”中
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者意图最主要的反映途径之一。遗憾的是,很多教师解读教材是一种“裸体”解读:仅仅关注一篇文章的本身,而弃课后练习于不顾!这样的解读是不可取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第三题是: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显然,编者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但要关注“写什么”,还要关注“怎么写”。笔者听过很多教师执教这一课,但关注“怎么写”的却鲜见,就是因为忽视了课后练习中的编者意图。
五、在“回顾?拓展”中
人教版教材每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一个“回顾?拓展”(低、中段为“语文园地”),特别是里面设置的“交流平台”栏目,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平台,这也是
文档评论(0)